4月8日下午🫅🏻,第三期檐下言社會——韋伯讀書會如期開展。本期讀書會繼續由楊勇老師領讀🛝,閱讀的內容是《科學作為天職》一書的最後部分🧖🏼♀️。在前兩期的閱讀中🫱🏽,楊老師帶領大家領略了韋伯深厚的社會學思想,並時時穿插當下的社會現實🧍🏻♀️,將理論與經驗有效地結合起來,向我們展示了現代人在科學技術的宰製下面臨的時代命運🫲🏿:結構上的理性化與價值上的諸神之爭。
本次讀書會開始,楊老師再次提醒大家註意這篇演講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德國年輕人處在一種矛盾的處境中✒️,一方面意識到科學技術已經全盤支配了現代人的生活⛑,一方面又對宗教人文這些浪漫主義思潮充滿了向往🫣。在這種情形下🤤,韋伯提醒這些年輕人一定要首先意識到科學本身的意義所在。總體說來🦸🏽♂️,韋伯認為科學對於現代人來說有三個好處,第一🤳,科學能夠提供給我們一些技術和知識🖕,從而讓我們能夠了解的當前生活的復雜處境。第二👨🏿🌾🤽🏽,科學能夠提供給我們一套思維方法和思維技巧🪑,從而讓我們擁有不斷探尋新事物的能力。第三科學有助於我們變得清明💸。所謂清明就是指當我們想要達到某些目的,或者是實現某些價值時🌧,科學可以充當手段或工具🤔,讓你我們充分意識到行動的展開時必須面對的結構、條件和處境👨🏼。
這裏,我們看到了韋伯思想中一對極度對張的概念🔺:手段理性化和目的理性化。科學領域的發展是手段理性化的一個表現🤩,而目的理性化的表現則是宗教和神學的發展。在韋伯的演講中👩🏻🌾,最後突出了科學和宗教的緊張關系。在韋伯看來,科學領域講求的是手段和方法🏃🏻➡️,是知識的發現和積累🧎🏻,而宗教領域講求的是體驗,是對某種神秘之物的占有🚵🏼。科學技術的理性化發展👨🏻🎨,意味著科學領域已經成為了一個相對自足的領域,它在諸價值領域之上或之外劃出來了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手段理性或工具理性獲得了全面發展🏖。在這種處境下🤽🏿♀️,任何一個從事科學事業的人,都有責任堅守最基本的理性底線,都要保持科學的禁欲主義⛹🏿,以“理智的誠實”來面對現實🙇🏽🤽。如果不能做到基本的理智誠實🤵🙅🏻♂️,那麽他或她就不配占據講臺,不配從事科研工作。站在具有浪漫主義情結的青年人的立場上看,科學以及科學代表的手段理性化確實具有惡魔的面相。但韋伯借用歌德在《浮士德》裏的一句話來提醒年輕人👮🏿♂️:“當心,魔鬼是個老年人,要想了解他,你得先變老。”這意味著從事科研某種意義上就是和魔鬼簽訂契約。科學工作者要像浮士德一樣,通過“梅菲斯特”去成就自己🎡。
所以韋伯不是簡單以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討論手段理性化和目的理性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手段和目的的統一其實最後落到了個體的人格結構之中🔊。韋伯雖然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但他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主義者🧩,就像某些批評者所說的,把科學變成一種純粹的技術,甚至是一種虛無主義的行動。科學的意義不是來自於科學本身,而是來自於從事科學事業的人。只有當科研人員講自身從事的事業當作塑造自身人格的必要手段時🤦🏻♂️,科學才成為一種“天職”,具有神聖性的意涵。
楊勇老師指出,我們或許可以借助《權力的遊戲》裏面的“守夜人”形象🪑🐻,來理解韋伯演講中最後的“以東人”的形象。在當前處境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某種意義上就是最後的“守夜人”,他們要守住的某些他們可能終身無法獲得的價值💇♀️,在他們的職位上獻出他們的生命,抵禦隨時可能入侵的“夜鬼”。科研工作的處境就是如此殘酷。韋伯最後提醒大家:“我們要吸取教訓,單憑渴望和等待是永遠沒有結果的,我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投入我們當下的工作🧚🏻,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份天職,我們都需要去完成當下的任務,完成日常的要求。”這就是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面對的使命👩🚀。你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職業活動之中🙌🏽,去成就你的意義📨。
最後楊老師還提出一個討論問題🤸🏽♂️🛌:韋伯提倡的這種科學禁欲式的人格形態是否本質上是一種新教徒狀態?當下中國人做學問的狀態是否必然走韋伯的道路呢?我們今天閱讀韋伯👨❤️👨,一方面要去理解他所說的這種人格狀態☦️,但另一方面也要去反思👞,這種人格狀態的塑造是化解還是加劇了我們時代的緊張命運。如果我們中國人今天去重新選擇一個好的學問的生活方式👭🏻🂠,是否必然要回到韋伯👩🏽🔧。同學們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讀書會的最後♠️,楊勇老師提醒我們,在當前的中國我們需要以更開放的胸襟去接納不同的說法,然後去選擇🦖🤾,去綜合🐚🤏🏿,去嘗試一個新的可能性。韋伯的思想只是其中之一,除了韋伯之外🤛🏼,我們也要去理解中國傳統做學問的狀態,去理解其他文明的相關思想🔛。除了在學問上進行探討外,我們更需要在生活中去行動,去實踐,去生活,讓書本中的思想真正進入到自己生身處境中。
回顧我們這一階段討論的《科學作為天職》一書。第一期主要討論了科學職業的外在條件和內在困境,揭示出科研工作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第二期則從歷史的角度👷🏼♂️,討論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和價值信念的分裂狀況。而到了第三期🦶🏿,我們則討論了韋伯整體的科學觀💂🏿♂️,以及他所倡導的科學禁欲式的倫理人格。相信這三期的讀書會對大家能有所啟發🌖👮🏼。本次檐下言活動—韋伯讀書會系列活動圓滿結束🧑🏻✈️,非常感謝楊老師能夠抽出自己寶貴的周末時光帶領我們閱讀韋伯,解讀韋伯對於科學職業之外部條件的基本判斷以及對科研工作之內在倫理的核心關切,並形成我們自己的社會學分析視角。
下一期🕉,楊老師會從《以政治為業》出發♢,力圖呈現出韋伯對於現代社會結構更深入的分析,對於現代人格形態更動人的討論。(圖文: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