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第二期檐下言社會——韋伯讀書會如期開展🪕,本期繼續由楊勇老師帶領大家共同討論馬克斯·韋伯的《科學作為天職》一書🐑🧑🏽🍼。在第一期的討論中💇🏽♀️,楊老師介紹了韋伯此次演講的歷史背景、德國科研工作的外部條件和內部狀況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了解了韋伯對於科學職業活動的基本觀點: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必須清楚科學本身的理性化要求👟,並且要將激情和“迷狂”傾註於其中。

本次讀書會對於該書第二部分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楊老師在開場時拋出了當下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問題,與大家討論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對於人類社會組織形態和職業現狀產生的或即將產生的影響。同學們圍繞這個熱點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涉及實用性、真實性、基礎性。通過討論👩🌾,大家意識到了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與個人的價值判斷和信仰之間存在張力🍌。換言之,盡管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理性化🫱🏼,但它依舊不能代替個體去尋求價值關懷。楊老師承接上一次讀書會的問題,指出科學有永無止盡的進步性🔺,我們當前已處在一個高度技術化的社會中⛓👨👩👧。在本次閱讀的文本內容中,韋伯一上來就描繪出了現代人的時代處境。我們的生活被各種理性技術和現代工具所支配,人的理性與理智也在不斷地發展,我們雖然不像古代人一樣,對我們手中使用的工具有全盤的理解,但只要我們想要知道,就有能力和條件去獲得充分的認識🧞,並自覺地使用這些科學技術💇🏿♀️。技術發展的實質是世界不斷除魔或祛魅的過程,人類跳出了巫術的邏輯👩🏻🏭👧🏼,通過計算和技術手段去發現世界的真理,轉而追尋經驗性的因果解釋🧑🦱。

但是💂🏻,韋伯緊接著借由托爾斯泰的文字,傳達出一種生命意義不斷被科技摧毀和消解的憂慮。楊老師結合當下“活累了”的狀態與以前“活夠了”的狀態對比🧑🏼✈️👨👩👧👦,引導大家討論科技時代面前的死亡及其意義問題👳🏼♂️。有同學提到🏌🏽♀️,我們註重為集體主義獻身的生命意義,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又分離出了集體與個人追求的兩個向度👨🎨🧑🏽⚖️,這可能是導致現階段出現“躺平”、“內卷”等現象的原因㊙️;有同學認為🧙🏻♂️✌🏻,韋伯討論的死亡是作為生命一部分的死亡,而不應該把二者割裂開來看;有同學則認為,即使人可以實現數字化的永生,也不能否定死亡對於生命價值的意義。楊老師對於這些觀點進行了一一回應🀄️,他提出生命的產生和消亡盡管可以用一種科學的方法進行解釋📐,但是科學仍舊無法回答生命的意義問題。在韋伯看來,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緊張關系,而要進一步洞悉這一緊張關系的由來☸️,則需要我們重拾歷史的視野,在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史中理解科學的發展及其限製,進而明白我們時代的命運。

韋伯隨後提到了西方科學發展史中的兩次突破🧘🏻♂️。第一次突破是柏拉圖對於邏輯和概念工具的發現,第二次是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實驗方法的發現。楊老師提醒大家關註韋伯文本中間凸顯的觀點對立。韋伯的敘述不是單線條的平鋪直敘,而是時時存在著矛盾,在講述這兩次科學突破時🧑🧒🙋♀️,韋伯同時呈現了尼采的解構和挑戰🙋🏻,指出理性與非理性🪄、科學與宗教的對立時刻存在著▪️,並在尼采之後到達了巔峰🧓🏽。楊老師提示到🏟🏃♂️,韋伯此處的文本極端放大了科學的外在邏輯和宗教的內在體驗,我們閱讀時要特別註意韋伯的行文特點,把握其中的對抗和緊張,尤其是要適當地代入到當時德國年輕人的生命狀態中。

韋伯簡要的科學史回溯意在表明,西方科學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自主性☛。在面對宗教和人文領域時🙍♀️,科學堅守著一種無價值預設的預設。只要堅守此預設,科學的發展才能擁有一個自主的空間,在邏輯🟰、方法、工具和技術層面迅速發展🧜🏻♀️,不受其他力量的限製。而韋伯之所以要特別強調科學的“價值中立”,是因為他對於現代社會的價值或精神領域有一個獨特的判斷,那就是我們今天在價值關懷或終極信仰方面迎來了一個“諸神之爭”的時代。在尼采宣告“上帝已死”後🔝,西方一統千年的基督教信仰徹底瓦解🏋🏼♀️,各種各樣的“神”重新復活☯️,現代人在價值領域獲得了自主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在多元的價值關懷之間挑選自己的“神”。價值領域的“諸神之爭”是與科學理性的普遍化一起到來的現代性後果。在此時代處境下🤦🏽♂️,韋伯認為一個從事科學工作的人應該保持一種“科學的禁欲主義”🏌🏿♀️,要堅守“理智的誠實”👌🏽,讓科學工作或課堂變成一個呈現事實的中間環節,而不是不負責任地宣傳某種價值立場,甚至充當先知和煽動家,介入到價值爭鬥之中🧑🏼🌾。尤其是對於教師而言,真正的“道德成就”是在課堂呈現事實和結構,引導學生做到理智上的清明。針對韋伯所說的“諸神之爭”,同學們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楊老師也從這裏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個人體悟。

本次讀書會是一次理解韋伯的難得經歷。楊老師帶領大家逐字逐句地解讀文本,並時時穿插當下的社會現實,引導大家參與討論,將理論與經驗有效地結合起來,試圖向我們展示一幅更加完整的思想圖景。同學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暢所欲言🧘🏿♂️,觀點與觀點持續碰撞,一起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思考。(朱藝🏂🏽🧏♂️、李鴻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