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上午,美國杜克大學政治系牛銘實教授在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作了題為“中國地方自治的前景”講座。講座由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劉玉照教授主持🧶,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張敦福、耿敬👰🏼♂️、楊鋥🙍🏻♀️、馬丹丹老師以及上海師範大學姚華老師等出席,並和聆聽講座的同學們共同參與🧑🏼🌾、積極討論🧖🏽♂️。
牛銘實教授首先從他本人的學術經歷講起,自然地過渡到今天講座的主題:“中國地方自治的前景”。他認為中國的地方自治有三個重要的起點🤽♀️:北宋的“呂氏鄉約”、清末定縣翟城村的地方自治和1980年廣西宜山縣合寨村的地方自治。據牛教授介紹♤,“呂氏鄉約”由北宋呂大鈞兄弟發起🦤,朱熹對其進行推廣,“增損呂氏鄉約”🕶,並建“社倉”。經過明朝王陽明等人的傳承和發展🎞,地方自治愈發受到重視,“鄉約為綱👩🏽💻,保甲👆🏿👩🏼🦰、社倉、社學為目”。到1856年,由於太平天國的影響📷,清政府開設鄉約局,宣講積谷、施粥👩🏽🎤、恤孤、周寡、扶病、救溺嬰等自治措施🤛。1904年開始,河北定縣翟城村村紳米春明等人帶領村民在村中置辦公產公學😄,並製定一些村規民約,以自治的方式辦理村中事務🧑🏽🦳。翟城村的地方自治對後來晏陽初的定縣平民教育提供了範本和基礎,也對後來彭真的地方自治的觀念影響深遠。1980年,彭真派工作組到廣西宜山縣合寨村考察村委會自治的情況,1982年憲法規定區委會和村委會為自治組織,1987年通過《村委會組織法》。牛教授強調,“呂氏鄉約”對中國地方自治有著千余年的傳承。
通過對中國地方自治歷史的梳理,牛教授認為實行地方自治存在三點困難🦹🏼♀️:政府對自治不放心🧔🏼,擔心會亂,以自治之名行官治之實🤱🏼;徒地方自治不足以自行🛞;政府缺乏政治改革的危機感。對於這些困難🙌,尤其是第三點🧑,牛教授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他認為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有著逆向關系💂🏿♀️,即政治改革需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情況下進行,才能避免社會動蕩。隨後牛教授針對這三點困難🙎🏽♂️,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漸進的改革”的改良建議👩❤️💋👩,通過局部地區的“地方自治”的改革四兩撥千斤🫗,逐漸實現全國範圍內的基層地方自治。
演講完畢後😽,牛銘實教授與在場師生就村委會選舉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整場講座氣氛活躍📄,內容新穎🤍🧖🏽,從歷史的角度對中國地方自治的前景進行闡述,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