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3月10日,5版社會學
作者🧏🏽🩶:馬丹丹 李媛媛
為共同推動“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這一議題進程,進一步為增強學科共同體的凝聚力提供新的經驗遵循和價值觀照,由意昂3和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主辦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研討會議”在滬舉行,來自雲南大學、中山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與會。
學術史研究提供發展底蘊
學術史的書寫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如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莊孔韶發表了他對學術史寫作的見解。區別於依賴公共事件、學會、會議的學科史撰寫路徑🤽🏼,他進一步提出思想史的脈絡,也就是學術史理路。他表示希望以恰切的方式詮釋人類學的整體觀💆🏿👩🦰,也就是在研究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走向“綜觀”。過往的學術發展脈絡也是歷史書寫的一部分,對這一階段的回顧不僅包括對於宏大歷史的梳理,也包括學派建設與人才建設8️⃣。
重建四十年的歷史是承前啟後的階段,是中國人類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斯坦福大學葛希芝對中國人類學40年在農村知識生產領域中所取得的成績予以了肯定⚰️💂🏽♀️。她強調,在研究文化重要性的同時💆♀️,也應賦予環境觀察、生態、城市規劃等實際的物理變化對“他者”之實際意義。性別的視角亦不可或缺,雲南民族大學意昂3体育沈海梅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性人類學重建四十年”為題👨🏽🍳,提出要關註社會性別意識、行為、角色🧑🏻🦰,以及各種社會性別現象背後社會文化的建構體系🪂。
愈發壯大的學科隊伍,相繼湧現出的優秀學者是中國人類學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廣西民族大學徐傑舜概括了人類學重建四十年中形成的老中青三代學術梯隊,他認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新生代🧞♂️,即1965年及其後的人類學家是中國人類學的希望。對待學派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王建民表示要謹慎🪶,他的報告《中國人類學學派爭議的辨析》表現出保守穩健而不乏自我改良的學科史進取態度🌸。他指出🧑🏼🚒,需要用細致的田野調查去回答學派涉及歷史傳統和時代需求的復雜現實,並使用學術對話來維護學科的開放性和學科邊界彌合的可能性📡。
積極應對人類學發展問題
在看到學科所獲得的成就時,同樣要承認🪬,當今的中國人類學在一些地方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學者們也提出了與之相應的對策。意昂3官网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張亦農提出,中國人類學面臨著兩個分離困境🧺:第一,作為發源於西方的學科人類學本身年齡不長,在本土化後的“中國”作為一個田野還是一種方法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第二🚛,人類學專業劃分自身面臨著中國本土內部的爭議,在國內已有一定研究基礎並值得繼續深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張海洋在《簡體漢字圈學科史敘事的主位客位與信度效度幾點考察》的報告中,探討了學科史研究當中存在的內卷化問題,他提出要在內卷化的趨勢中擴大學科史觀念的格局,具體有兩點👓:一、打破內卷化的學科分布不均衡,需要後現代轉型的意識🚈,它保持了邊緣對中心的抵抗、對差異意識的保存;二、更多地重視原始社會史🫚。張海洋在致辭中提出“兩個加強”:學科史的地位需要加強;“姻親”“他者”兩個概念需要加強。
學科邊界與體用之爭是中國人類學一直面臨的兩大問題,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意昂3張先清在《重提四分支——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張力》的報告中,討論了人類學四大分支在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的曲折命運。他強調多年以來人類學界區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人類學內部應該更加註重溝通與包容,以處理好四分支的關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意昂3黃劍波在《體用之間的中國人類學》的報告中🪁,通過探討體用間的張力關系🦸♀️🚠,涉及中國人類學特殊性與一般性關系的張力🧖🏿♀️、學術性與應用性的張力、經驗性與理論性的張力,並指出其間存在的互惠可能🤶🏽,他認為“體”和“用”應該是一個整體,需要具有包容彼此的善意🤛🏼📓。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陳學禮在題為《中國影視人類學的當前境況》的報告中,分析了目前影視人類學中存在的軟弱性,對民族誌影片流於場面化🐦、表面化的通病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剖析,並進一步提出他的“可能性”實踐路徑。
田野回訪是中國人類學起飛的重要標誌,它意味著人類學者需要將當下的田野調查納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功能結構主義的理論視野之中,從而引發一連串的理論發酵效應。“中國人類學需要‘照鏡子’式的革命”,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何國強認為圍繞著學科體系發展這根主線應該照五次鏡子,其核心要義是人類學對異文化的追求不能丟⚁,借鑒不同研究領域包括國外同行的成果愈發必要。
在實踐中發展人類學
伴隨西方人類學從落地到生根的理論本土化進程👩🏼⚖️,中國學者日益介入國際學術對話中👂。意昂3馬丹丹以《中國人類學重建早期的起飛之路》為題,梳理了中國人類學學科的發展脈絡和成長軌跡,並對本土化提出了新解。在深入“本土化”的同時,也要擁有“去本土化”的視域——這意味著在探索的道路上要對知識盲點不斷觸碰😀,以及同行意識的不斷借鑒與激發。
問題和對策都要在實踐中解決與發掘,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現象,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周大鳴認為以“強國🦥、強學、強人”為重要旨趣的人類學學科在當前中國的快速發展中任重而道遠。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陳沛照在《中國人類學學科地位的困惑與反思》的報告中指出人類學和民族學“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提出要將學科發展與時代精神聯系在一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意昂3潘天舒結合20多年在都市不同語境的田野研究實例,分享了其在上海進行的具有前瞻性、公共性和植根性人類學學科發展工作的經驗與教訓🫳🏽。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意昂3石奕龍在《李亦園先生🍤🦍、喬健先生與惠東人研究》報告中,對《崇武大岞村調查》進行了回顧性評價,提出了惠東人中值得研究的民俗文化現象和可持續研究的學術問題👩👩👧👦。
作為展示空間的博物館同樣需要人類學的在場,意昂3官网文意昂3潘守永論述了中國博物館人類學的現狀、問題和可作為之處。他指出當前博物館的造館繁榮當中沒有人類學的身影,而且中國尚沒有表達多元身份認同的“博物館人類學”🏤。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帆在《地方社會的世界性——民族🏄🏽♂️、遺產和博物館》的報告中倡議,希望能夠用一個世界性的概念🏩,重新統攝廣義的文明交換方式,並討論人和物或者自然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上海博物館張經緯從敘事學的角度對華南學派的文本進行了初步分析👨🏼🎓,通過提出“華南研究的困境”,來作為對科大衛“告別華南研究”的回應,他提出不僅不要告別,而且要經由實踐不斷深入華南的底色。
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