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梅
社會治理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感、歸屬感✦、獲得感息息相關 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聚合起老百姓的群體幸福感🏊🏻,大數據識別網絡售假團夥,網絡尋人成為打擊拐賣人口犯罪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社會治理日益呈現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合作的變化新趨勢。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如何更好應對社會治理紛繁復雜的挑戰🙍🏼♀️6️⃣?一個重要著力點就在於🎷,吸納更多參與主體,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這一重要表述🤵🏿,描繪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指明了完善社會治理體製機製的方向和任務。相較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十九大報告增加了“共治”的提法,進一步豐富了社會治理的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化的背景下,社會治理更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理應跳出黨委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思路,激發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發揮好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作用。
從政府單一的社會管理走向雙向互動🕹、多方參與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視並加強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僅靠管理者🤱🏿。從各地基層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看,無論是上海楊浦區的睦鄰家園共冶體系,還是浙江杭州西湖區的城鄉一體社區網絡化治理體系💁,或是北京朝陽區的社區“居民提案”,都在社區中培養和發現了不少業務“能人”和誌願者骨幹,匯聚起社會治理智慧,更好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平衡不同的利益關系。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社會治理的聚焦重點,在於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使其能夠應對復雜的系統治理問題👨🏻💼。解答這個難題的鑰匙𓀒,就在於“共治”二字。從社區治理到協商民主,從環境整治到城市管理,只有從總體上將黨政力量與網絡的拓展↪️、法治保障水平的提升🙍、新技術的融入以及專業體系的建設結合起來,讓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在公共事務和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開創更有秩序更有活力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會心態建設是一個新領域,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沒有一個健全平穩的社會基礎,共建共治共享就會如同空中樓閣流於空談🧔🏻。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化解社會矛盾❤️、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等治理目標的同時🧮,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如果說過去加強體製機製建設好比夯實“硬件”基礎👷🏻♀️,涵養社會心態則是厚植社會治理的“軟件”靈魂。社會治理覆蓋到社會心態,需要進一步改進各方面工作,理應盡快形成可行性方案。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社會治理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感、歸屬感💛、獲得感息息相關,完善社會治理實際上就是不斷夯實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微觀基礎。把社會治理擺在更高戰略位置去謀劃和實施,我們一定能使社會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