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9-13
版名:社會學
版號:006
分類號:C916
當前,中國正面臨高齡化、疾病譜變遷以及生活方式變化導致的一系列健康治理的新難題🥑。克服這一系列難題,將是一項多方主體高度協作、共同推進的綜合工程。為此,探索發展本土醫務社會工作迫在眉睫。在實現醫療衛生工作重心和資源配置的雙下沉過程中,醫務社會工作被認為能夠發揮其多重功能。為建設健康城市,創新公共衛生服務提供模式,上海市近年來率先開展醫務社會工作🕵🏿♀️。作為特大城市治理創新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這些相關經驗和問題的探討🙋🏼,有助於進一步優化醫療衛生服務的路徑🪕,是一項具有公共性意義的緊迫課題。
醫務社會工作旨在增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作為率先在醫療衛生系統引入社會工作的城市🧑🏻🦱,上海在醫務社會工作領域已取得不少成績。特別是2012年以來,上海市衛計委🥯、民政局和社會工作專家組協同調研了全市各級醫療機構🎞,發現醫務社會工作能夠嵌入醫療機構之中,發揮個別化處理患者問題🍅、給患者提供適應性援助👰🏽、成為患者與醫療工作者之間橋梁等作用。近年來💬,在政府、醫院及高校等專業力量推動之下,醫務社會工作朝著需求導向、專業發展、凝練模式的方向不斷發展。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增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方面👨🏼🍼,醫務社會工作預期可發揮其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1.聯結優質醫療資源進社區,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醫務社會工作參與社區衛生服務項目的策劃與實施,保護社區居民遠離健康風險,促進社區居民參加衛生保健🦻🏽🤾🏿,預防各類健康風險✌🏻,倡導健康生活方式🧚♀️。2.發揮健康促進中的幹預功能,增強社區居民的預防意識。醫務社會工作使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向社區居民科普預防疾病的知識。尤其是能夠為老年人💁🏽♂️、殘障者🐸、慢性病患者提供精準的早期幹預♕,防範健康風險,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並發揮其生命潛能。3.緩解引發疾病風險的社會壓力⛹🏻♂️,增強社區居民的社會支持🥝。醫務社會工作通過一系列面向個體以及同質性較強人群的團體服務,可有效減輕其社會壓力🏋️,並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增強社會支持的方式,提升社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4.開展外展活動🧑🏼🏫,切實確保六類重點人群獲得基礎醫療衛生服務🧃。為配合建立家庭醫生製度,2016年以來上海已開展"1+1+1"(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家區級醫院✂️、一家市級醫院)醫療機構組合簽約。醫務社會工作可以通過個案管理等方法,配合家庭醫生🙇🏿,對老人🏣、孕產婦、兒童、殘障者👩🏻🍼⛎、慢性病患者和嚴重精神障礙病人六類重點人群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服務🦉🏵,推進家庭醫生製度的實施🧑🏽💻🫅🏻。
但就現狀而言🚴🏼♀️,醫務社會工作卻難以充分發揮上述功能。在現有的體製和機製中🧏♂️,所開展的專業服務較為受限🌟,陷入一定程度的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醫務社會工作者的日常行政事務性工作仍十分繁重,導致專業使命無法實現,專業服務無法開展👩🏼🔬。二是醫務社會工作的資源集中來自醫院,過度依賴醫院內部資源🍶,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力量尚不足。三是醫務社會工作者人數有限,綜合性醫院每300—500張床位才配備1名專職社會工作者,常常遭遇因服務人手不足陷入無法應對多元服務需求的困境。四是醫務社會工作被醫院管理方限定在院內誌願者管理等事務上𓀍,開展追蹤、輻射社區服務方面普遍受限。上述問題導致上海市醫務社會工作的功能無法充分發揮。
傳統醫療服務的特性導致醫務社會工作功能發揮受限
針對上述現狀,我們在調研中對影響社會工作功能發揮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第一,醫療機構的復雜性🏰,決定了內生性的醫務社會工作部門受到一定製約👮🏻。上海的醫務社會工作部一般都內設在醫院,從屬於醫院的行政管理部門𓀁🚴🏽♀️。醫療行政的科層製、醫療專業化特質🪂,導致醫務社會工作者不僅受行政管理的科層製約,同時醫療專業權威也會影響社會工作的專業自主性,造成社會工作部門陷入雙重權威系統之中,其工作領域邊界不夠清晰,也缺乏相對自主開展服務的空間。
第二,社會工作整合資源的能力受限,缺乏提供間接服務的力量。要實現社會工作的資源整合功能,必須使社會工作能夠依托專業社會組織👌🚵🏽♀️,盡可能整合社會資源🧏♀️👿,提高外部資源的集聚能力,減少對院內資源的依賴👩🏻🦼。現有服務機製中🐣,醫院內置的醫務社會工作部門往往過度依賴院內資源🧎,導致專業服務範圍也因資源投入方式而受到局限🧯。
第三,公立醫院財務獨立核算🏌🏻♂️,出於經營績效的考量選擇壓縮醫務社會工作崗位設置。目前盡管根據上海市衛計委相關規定,把設置社會工作部納入醫院考核指標🧑🏿⚖️,但相比經營績效,醫院管理方傾向於盡可能壓縮專職社會工作者的編製🧑🦱,導致崗位開發受阻。
第四🫵🏿,出於提升服務質量🧞♂️⛹️♀️、改善就醫秩序和環境等需要👩🏻🦳,院內的醫務社會工作部門主要從事醫院誌願者管理、培訓等工作🙊🍜。這些方面的事務耗費了醫務社會工作者們的大量時間精力,導致拓展院外跟蹤服務🤽、輻射社區服務的一系列目標無法實現。
建立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長效機製
基於上述原因🎪,如對相關問題不加以改進將導致醫務社會工作發展後勁不足🏋️♂️。因此👩🏻🦽🦻🏿,為創新服務方式,協同社會力量,鼓勵專業社會組織參與醫療服務事業的發展,實現醫療服務領域體製機製的創新,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醫療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一是加大公共投入,嘗試購買服務,建立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長效機製。相關職能部門可嘗試建立購買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體製。通過打造全市層面購買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平臺🏌🏼👩🏿🌾,支持專業社會組織對接相關醫療機構,促進作為第三方的專業社會組織與醫院的社會工作部門實現對接🔀、與院方所處的基層社區合作,實現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社會化。
二是拓展服務空間💴,整合服務力量🏷🤾🏿,發展社區服務,形成"2+1"模式🗝。基於上海市已有的"社工+義工"的聯動模式👩🏽🎤👭,為助力落實"家庭醫生"製度,積極拓展服務空間,協助公立醫院提高基層服務能力🧛🏻,發展社區服務,形成"2+1"模式🧚🏼♂️,即"醫務社會工作+誌願者+社區工作人員"的三方聯動機製,打造特大城市醫務社會工作發展模式的升級版🥌。
三是推動頂層設計🧨🌴,引導專業社會組織進入醫療機構,創新服務方式。為打破醫務社會工作培訓的封閉狀況,增進社會工作崗位開發,可嘗試由相關社會組織來承接醫務社會工作培訓、督導,培養專業人才,並針對需求👩🏼🍳,開發相應的服務崗位🥹、增強服務能力👸🏼,加速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進程。
四是加快資源下沉🧚🏿,將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納入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之中。加強全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就必須實現資源下沉。對於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醫務社會工作能發揮資源聯結🤾🏼、資源整合的重要功能。因此,將社會工作服務納入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之中🖌,是增強基層服務能力的有效抓手。
(作者單位🫦:意昂3、意昂3官网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