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海東;
【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3/23/006版社會學
【正文】就理論實質而言,社會質量理論在於謀求將公平正義貫穿於各項製度之中,而衡量一個社會其質量的高低就是要看社會成員何種程度上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明確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即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高質量社會🫄🏽,而這正是社會質量理論的精髓所在。
維護公平正義🪴:共享發展理念的核心
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致力於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自實行市場經濟到現在的30 多年時間裏,可以明顯發現各種優勢社會資源趨向集中的苗頭,越來越多的人過著富裕生活的同時👨,一些社會成員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種現象的存在與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目標相悖,因此必須扭轉這種格局💂🏼♂️。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歷史上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是一部分優勢群體最大限度地享受所處時代的發展成果,而且這種格局通過各種製度設置被賦予合法性🧑🏿🎓。即便今天🚀🧘🏽♀️,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這種情形依然存在。
共享發展理念的核心就是維護公平正義,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應該包含幾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人是目的本身🤍;二是作為發展目的的人的發展🏊🏿♂️,不是少數人的發展,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發展🧵,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共享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面🩰,要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和製度🥛🤘🏽,在製度實踐中使全體人民切實得到;四是體現共享發展理念的製度必須貫徹公平正義的原則,公平正義是製度的首要價值👇🏽。
那麽👱🏼♂️🔘,如何衡量共享發展的程度呢🧑🏼🍼?從經驗研究的角度而言👶🏿,可以將社會質量的高低作為評判共享發展程度的一個尺度。在這個意義上,共享發展理念指向建設一個高質量的社會🤞🏿。
衡量社會質量高低的標準:是否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新範式🧜🏼,社會質量理論要解決如何衡量一個社會的好壞🧓,以及如何判定一個社會的質量高低。也就是說📛,社會質量衡量的是包含共享發展的社會的進步程度。
在社會質量理論中,社會質量被定義為🧘♂️:"人們在提升他們的福祉和個人潛能的條件下😼,能夠參與共同體的社會與經濟生活的程度。"在這一定義中🪷,社會質量關註的是人的福祉和潛能,以及人們對共同體生活的參與。一方面🙍🏿📨,社會質量把人當作發展的目標,社會要給人創造福祉🆚🙋🏼♂️,同時要提升人之為人的潛能,這是社會質量的理論訴求🥖;另一方面👨👧👦,社會質量看到了人的社會性這一本質,把參與共同體生活亦即參與社會生活的程度當作衡量社會進步的一個尺度🍠。在這個意義上,社會質量理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發展觀。
在社會質量理論中,其構架內在地蘊含著將社會公正作為核心價值的訴求👰🏼♂️✨。社會質量包含四個條件性因素。在社會經濟保障領域,社會質量強調普惠共享,高質量的社會要為全體成員生存與發展提供製度保障,這是社會公正的首要前提。而其他三個條件性因素,都具體表達了社會質量理論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價值追求。在社會凝聚領域0️⃣,社會質量強調團結共存🥷🏻🤵🏼♂️,高質量的社會要有共享的價值觀和全體社會成員認同的維系團結的紐帶,避免陷入分裂和動蕩;在社會包容領域➾,社會質量倡導平等融合,社會成員不因某些方面的群體性特征而受到系統性社會排斥,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權利;在社會賦權領域,社會質量強調增能賦權🤜🏿,聚焦人全面參與社會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一個社會在這些方面的現實表現就是一個社會質量高低的判定依據🚭。
因此🧃,就理論實質而言,社會質量理論在於謀求將公平正義貫穿於各項製度之中👩🏼🔬,而衡量一個社會其質量的高低就是要看社會成員何種程度上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究其實質✌🏼,社會質量高低歸根結底取決於社會製度何種程度上體現了公平正義,所以,製度實踐是提高社會質量的關鍵所在🐅。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全面提高社會質量
共享發展的理念只有通過有效的製度實踐才能得以落地生根,進而紮紮實實地推動社會質量的穩步提高👩💻。雖然共享理念提出來了✮,但如何在製度實踐中表達出來🧎🏻♀️➡️,並在改革中踐行這一理念,還有很多艱辛的改革工作要做。
以衡量社會質量的四個條件性因素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共享發展還遠遠沒有體現。在社會經濟保障領域,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的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程度還存在顯著差距,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覆蓋不均衡問題突出👰🏼♂️;在社會凝聚方面😬,具有凝聚力的價值認同遠未形成,全社會的社會信任程度低,人們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普遍較高;在社會包容方面,包括製度性歧視在內的社會排斥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對一些社會群體的包容程度整體不高🫃🏼,不公平感加深了群
體的社會距離🧑🏽🍼;在社會賦權領域,人們有較強的公益活動參與意願,同時實際的社會參與水平較低,尤其在政治活動參與意願方面,普遍對政治參與的熱情較低〽️🕤,尤其年輕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冷漠或反感的傾向🥦。
上述社會質量問題是改革以來各項碎片化製度必然導致的社會後果📇。應該看到,這些製度實踐在特定的發展階段具有其歷史合理性的同時🛌🏽,其所忽視的關乎公平正義各方面累加的負面結果也日趨顯現並成為當前改革必須攻克的難題。破解這些難題的有效路徑就是在改革中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在製度實踐中貫徹公平正義👨🏼🎤,正如針對社會經濟保障領域存在的問題👏🏼🧜🏿♂️,《建議》指出"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社會質量🌿。(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社會質量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11&ZD14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