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 夜光杯 2022-4-5
突發事件或多或少要打亂常規,會出現無序。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識變,應變。

鄧老師書法
最近我給群友發去了我用毛筆寫的“焦慮易發火,大家都理解;焦慮不發火🎙,我們更敬佩🗂。”幾位群友相繼提出,叫我說一說寫這兩句的背景。如實地說🕴🏼,我是這樣考慮的。
疫情暴發沒有人不擔心💃🏿,沒有人不著急、不焦慮,盡管各人著急、焦慮的程度不一樣👨🏿🏭。心悸🤠、心慌💁🏽,心神不定,就容易心情煩躁。在這種情況下🌥,言行容易激動。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人啊,越是在有危險的時候,越要沉著、冷靜、鎮定,越要記住“和為貴”,越要做到“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修養問題,文明度問題。要處理好管理人員與居民的關系👳🏼♀️,醫護人員與患者的關系,外來支援人員與接待人員的關系,大家抱團取暖。居家人員為了調節心情,多些暖意,不妨聽聽音樂😛,看看電視裏的喜劇、滑稽戲🎆,讓笑聲回蕩在浦江兩岸。
突發事件或多或少要打亂常規📲,會出現無序。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識變,應變👨🏻。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可是,再難也要向這方面努力🍡,做到手忙腳不亂🙏🏻🤭,變失序為有序,建新秩序。假如出現了爭議🕤🤽🏿♂️,也要理智對待🐲,分清輕重緩急。
還有🎪,在打亂常規時,傳言難免會多起來。社會心理學有個試驗,話傳五遍一定走樣🫸🏼。20世紀60年代初,華東局書記韓哲一教育我們要學會掌握第一手資料時,講過一個故事。部隊夜行軍,三班的馬褡子掉了。連長說:“向後傳,看見三班的馬褡子💆🏿♂️👩🏼💼,撿起來🆗👨🚀。”結果傳了沒有幾個人🦁,就聽後邊說怪話✝️:“司馬懿的褲子掉了,關我們什麽事🤸?”走樣有時會變成謠言。有時誤會👩🦽、誤解會被誤認為謠言📟💤。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解開誤解,不信謠🙍♂️,不傳謠🤵♂️🧦。
面對疫情與焦慮齊飛,我獻醜🈚️,寫了書法。勸大家平靜🙋🏻,其實我也不平靜。但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律配合,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戰勝疫情,打贏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