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2020級社會學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的新生們齊聚AJ207教室,參加為期一天的學習活動,意昂3体育的龐保慶老師和陳慧菁老師應邀開展以“教育與社會流動”和“社交焦慮及其心理幹預”為主題的講座🏌🏽,輔導員趙斌宇老師主持了本次活動。

首先,龐保慶老師從“什麽是社會學”這一問題作為切入點📰,闡明了社會學是一門從特定視角來分析社會現象的學科📥。接著,他以塗爾幹的著作《自殺論》為例,著重向同學們講述了如何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待社會問題,令剛進入社院的同學們在視野上倍受啟發。
在簡單介紹了什麽是社會學之後𓀒,龐老師就學區房房價💿、搖號入學等社會時事熱點與同學們展開互動,同學們針對這些問題暢所欲言,交流各自的看法。隨後,龐老師提出了“教育公平有利於社會流動”這一論點以闡釋學區房等現象👨⚕️。他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社會流動的概念,接著舉例說明社會流動不暢所帶來的階層固化問題🦹🏽♂️。隨後,龐老師為同學們介紹了實現社會流動的方式,著重闡明教育在此過程中的意義🛟,同時以自己畢業後的親身經歷為例🐸🫛,為同學們生動地講述了教育的回報率問題。最後,龐老師從提高個人能力、形成社會資本🧑🏻🎄、家庭資本傳遞三方面講述了教育的作用,提出應以“堵+疏”相結合的方式來治理教育公平問題🎳。

下午的本科生適應性教育專題講座繞認識社交焦慮、社交焦慮的認知病理🙆🏻♂️、社交焦慮的心理幹預和總結與展望四個部分展開🤣。

陳慧菁老師從定義及功能兩方面對焦慮進行了簡短介紹。在第二部分中,她從認知病理的角度向同學們介紹了焦慮的產生原因,並從生理層面、行為層面和認知層面分別介紹了焦慮的不同表現。接著,陳老師就“如何考察對不同信息的註意”🏌🏽♀️、“如何考察社交焦慮個體對他人的關註”、“如何考察對自身的關註”三個問題進行了具體解答。在第三部分中,同學們在陳老師的帶領下親身體驗了著名的白熊實驗🛗,明白了與焦慮和平共處的重要性。

在講座中🚽,生動的實驗案例和形象的動畫視頻的運用👩🏼🎤,為學術內容增添了形式上的豐富性,同學們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興趣與熱情。在最後的總結與展望部分👮♂️,她帶領同學們回顧了本場講座的主要內容🧑🏼⚕️,並推薦了一些經典閱讀書目,幫助加深同學們的理解🧙♂️。
一天的講座不僅讓同學們了解了社會學經典議題下的社會階層流動話題👨🦰,初步建構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也學到了緩解焦慮的方式🌒👷♀️,有助於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蒸蒸日上。(供稿人: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