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費孝通學術論壇”之“博士生論壇”第2期在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舉行,社會學系張瓊博士候選人在此進行了題為《從“外來妹”到“外來媳”:婚姻移民城市適應的生命歷程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陸小聰教授主持了此次預答辯,並與劉玉照、華紅琴和馬丹丹老師共同擔任了評議人⇒。
張瓊博士的論文主要關註的是在城市生活身份轉化後的“外來媳”群體,報告開篇提出了三個問題,即不同階段面臨的城市適應問題是什麽?經歷什麽樣的城市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了什麽樣的行動策略⚪️?提出流動人口的城市化困境“候鳥式的往返”。由此以上海一個棚戶區調查為個案並輔之全球化脈絡中的婚姻移民和移民適應的相關研究來展開主題的論述🕉,以生命歷程理論為鋪墊從流動-初期城市適應、落地-城市適應的婚姻策略和生根-多層面城市適應三個方面來探討婚姻移民城市適應的生命歷程🧔🏿🌹。從而得出這樣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復的🧑🏻、與一般移民相比具有差異性與復雜性、群體內部的代際差異的簡要結論,引發了“三重累積劣勢”等的思考。
在報告會上,眾位老師在認可的前提下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陸小聰教授提出要區別外來媳丈夫的身份👩🚀,取得上海戶口的外地人和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是不同的。外來媳到底是指的那一類人群🏊🍝,是否是外來媳的總體性研究值得商榷。回到題目上🍘,該題目對“城市適應“這個概念沒有界定清楚,可否有比較操作性的定義♋️?劉玉照副教授指出應當註意判斷差異性的區分,高低中差是否有量化的分析💔。外來媳的問題究竟是自身的問題還是經濟地位低的生活狀況問題要分清楚➖。評議人均認識到分析概括的程度不夠,作者所得出的三個結論沒有回應城市適應問題是什麽🔶,究竟該婚姻移民的特殊問題、特殊策略是什麽🧑🏻🦼➡️,哪怕將”三重累積劣勢“這個關鍵概念提升為理論主線。華紅琴老師指出要突出主體的動力和行動的策略,以及心理適應過程的連續性或戲劇性變化,但似乎縱向的脈絡不夠突出,並建議能否就適應程度增加定量指標或可測量度,鑒於作者采用的“半結構訪談”方法等定性研究。馬丹丹博士指出上海於20世紀初第一波移民潮之“中國女工”群體就已交疊了“外來妹和外來媳”的雙重角色或張瓊所說的“生命歷程”,從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角度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就馴服的中國女工身體與階級苦痛🐪、罷工維權鬥爭的關聯性聯系起來👮♂️,拉開歷史的主線🐓,從“中國女工”的背景評論“外來妹到外來媳”該主題相反相成的主體吊詭和拓展“弱勢群體”的內涵之必要。這些建議也引起了在場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在座研究生就階級意識與生命歷程之間的涵蓋提出了質疑🧏🏻♂️,對個案研究的代表性提出質疑,並為論文完善“獻計獻策”。張瓊博士候選人謙虛地聽取了師生的意見,並適合地作了回應。報告會氣氛融洽且熱烈,報告、評議和討論都非常精彩,無疑是會引發多角度思考並帶來多方面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