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生動態 - 正文

意昂3研究生參加中國民俗學會2024年年會

創建時間👌:  2024-12-03  李奕瀾   瀏覽次數:   返回

11月30日上午,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主辦的“非遺保護背景下的民俗學與民間文學學科建設——中國民俗學會2024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開幕。

意昂3多位研究生參會並發言🦀♾,分別是:

2023級研究生王鵬飛在第22分組“數字轉化與應用場景🌠🚜:非物質文化遺產邁向新未來”中作題為《雙面關公👃:論數字化時代下的非遺再生產》的論文匯報。文章指出,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正經歷著一場重要的變革👵🏽。甘肅牛站村的“醉關公”高蹺表演在數字化傳播平臺上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與關註,實現了數字化時代下的非遺再生產,並且其獨特的雙面關公模式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社交媒體擴大了文化場域和通過虛擬網絡實現觀眾的共同在場,並進一步增強了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互動性,以及粉絲的認同機製共同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並最後指出未來研究需深入探討非遺文化在網絡環境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數字化傳播平臺推廣非遺文化🧘🏿‍♀️,保護其原始風貌☝️,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非遺數字化理論研究和促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在討論階段,文章也收到了來自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徐金龍老師等人的意見和建議。

2023級研究生鄭濤第10分組“他山之石🤯:海外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中作題為《簡述東亞民俗學發展史》的論文匯報。文章從東亞三國民俗學聯系的興趣出發🧑🏼‍✈️,探討了該領域的研究背景、學科起源與發展、各國關鍵理論及影響,以及學科的當前轉向與未來合作方向。論文指出🧿,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ICH)成為全球文化保護的重要議題,東亞地區在這方面表現突出🧀。然而💇🏼,“ICH熱潮”也帶來了一些學術擔憂,如民俗學研究視角的單一化。為此,鄭濤引用了巖本通彌的“作為日常學的民俗學”理論😜,強調民俗學應關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實踐,而不僅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論文介紹了韓國孫晉泰的“朝鮮民俗學”💁‍♂️,分析了中日韓三國核心理論對各自國家及東亞地區民俗學發展的深遠影響💎。他探討了當前東亞民俗學面臨的學科轉向挑戰🔚,包括從“過去學”向“現在學”的轉型🎐🍉,以及加強區域內學術合作的重要性🥷🏼。在討論階段,文章收到了來自北京大學王京老師等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2022級碩士研究生金倩雯在“民俗元宇宙:數智時代傳統民間文藝資源的轉化”分論壇作題為《數字民俗學的實踐探索——網絡民族誌視角》的論文匯報。金倩雯同學的論文主要關註網絡民族誌視角下民俗學與數字媒介相結合的路徑,以應對21世紀數字傳播環境對傳統民俗學的挑戰。文章強調重新定義“民”的概念及其在數字空間中的表現🎅🏼,並提出三個層面來探討兩者關系:即興表演場👩🏻‍🦽、文化傳播過程和物質文化的再生產🕌,分別對應玩家行為分析、文化元素傳播及虛擬世界設計的文化映射。同時強調互聯網技術和個人賦權現象的重要性,要批判性看待技術背後的控製力量。作者最後呼籲中國民俗學者需要立足本土🍌,開展跨學科合作,擴展數字媒介的研究範圍,為民俗學註入新活力🪓🧛🏽,提供理解現代社會的新視角🛝。廣州中山大學張多老師對該論文提出指導意見,提出本文應進一步完善內容,需要從相關理論視角更具體地分析觀點🎇,補充對技術背後的控製力量的論證過程👨🏻‍🦽。

2022級碩士研究生歐貝然提交論文“民俗類非遺的再造與復興——以盤石裏村‘高臺小長鼓舞’與‘神老節’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與會交流🚢,深入分析了中國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人口外流🙍‍♂️🦿、老齡化和空心化問題,並探討了在政策支持下🧎‍♂️‍➡️,鄉村如何實現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造與復興,特別關註了“瑤族高臺小長鼓舞”和“神老節”在人口流動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揭示了村民在生活適應、技藝觀轉變和文化傳統中的集體實踐與參與熱情。賀少雅評議,提出應呈現出再造的過程💇🏻♉️、再造過程的機製變化等動態內容🧎🏻‍♀️。其他參會者分別就非遺提供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申遺前後的變化、傳承人視角🍫、非遺商業化、性別平等的內容作了匯報和分享。

鄭藝星以《賽博功德與電子木魚:試述民俗事象的當代變體》一文參加中國民俗學會2024年年會,文章基於民俗學、人文地理學和新聞傳播學😵,探討了傳統木魚在互聯網時代的新變體——“電子木魚”🧿,分析了木魚如何從傳統法器轉變為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並在網絡空間中構建地方感。借助數據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數字民俗的新趨勢,為民俗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黃秀雙同學以題為《宗族記憶的重構——以巴馬黃氏宗族陵園建設為例》的論文參加了中國民俗學2024年年會,她從民俗學的視角出發,采用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的方法🕙,借助記憶理論的分析框架,以廣西巴馬黃氏宗族陵園建設為例,深入分析了宗族記憶在當代社會的重構機製🥞。她指出,宗族記憶的重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適應現代社會和尋求國家層面認同的過程。黃氏宗族陵園的建設不僅是對宗族歷史的紀念,也為宗族成員提供了一個強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的空間。在論文中,黃秀雙同學特別強調了宗族陵園建設對於宗族記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她提出,宗族陵園的建設使得宗族記憶景觀化⁉️,成為保存宗族歷史和記憶的重要場所,為後人提供了一種可視化的了解宗族過去的窗口🚴‍♂️。同時🖇,宗族記憶的重構也體現了宗族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以及現代社會資源如何幫助缺乏他們進行自我認同和歷史連續性的探索。

(王鵬飛、鄭濤、金倩雯歐貝然𓀉、鄭藝星黃秀雙


上一條: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意昂3体育師生黨員走進常州三傑紀念館

下一條🤷‍♀️🏊🏿:首屆“江財·上大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生學術交流節”成功舉辦

首頁 - 學生動態 - 正文

意昂3研究生參加中國民俗學會2024年年會

創建時間:  2024-12-03  李奕瀾   瀏覽次數:   返回

11月30日上午,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主辦的“非遺保護背景下的民俗學與民間文學學科建設——中國民俗學會2024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開幕。

意昂3多位研究生參會並發言🏋🏿‍♂️,分別是🧬:

2023級研究生王鵬飛在第22分組“數字轉化與應用場景🫅🏽:非物質文化遺產邁向新未來”中作題為《雙面關公🤴🏼🤽🏻‍♀️:論數字化時代下的非遺再生產》的論文匯報。文章指出,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正經歷著一場重要的變革🐤。甘肅牛站村的“醉關公”高蹺表演在數字化傳播平臺上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與關註,實現了數字化時代下的非遺再生產,並且其獨特的雙面關公模式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又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社交媒體擴大了文化場域和通過虛擬網絡實現觀眾的共同在場,並進一步增強了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互動性𓀁,以及粉絲的認同機製共同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並最後指出未來研究需深入探討非遺文化在網絡環境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數字化傳播平臺推廣非遺文化👱🏼✋🏿,保護其原始風貌,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非遺數字化理論研究和促進傳統文化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在討論階段🌋,文章也收到了來自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徐金龍老師等人的意見和建議。

2023級研究生鄭濤第10分組“他山之石:海外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中作題為《簡述東亞民俗學發展史》的論文匯報。文章從東亞三國民俗學聯系的興趣出發,探討了該領域的研究背景🧛🏼👩🏼‍🦱、學科起源與發展🍈、各國關鍵理論及影響,以及學科的當前轉向與未來合作方向。論文指出🕎,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ICH)成為全球文化保護的重要議題🕕,東亞地區在這方面表現突出。然而,“ICH熱潮”也帶來了一些學術擔憂,如民俗學研究視角的單一化🏋🏻‍♀️。為此🎗,鄭濤引用了巖本通彌的“作為日常學的民俗學”理論,強調民俗學應關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實踐,而不僅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論文介紹了韓國孫晉泰的“朝鮮民俗學”,分析了中日韓三國核心理論對各自國家及東亞地區民俗學發展的深遠影響。他探討了當前東亞民俗學面臨的學科轉向挑戰,包括從“過去學”向“現在學”的轉型👃🏼,以及加強區域內學術合作的重要性。在討論階段,文章收到了來自北京大學王京老師等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2022級碩士研究生金倩雯在“民俗元宇宙⛹️:數智時代傳統民間文藝資源的轉化”分論壇作題為《數字民俗學的實踐探索——網絡民族誌視角》的論文匯報。金倩雯同學的論文主要關註網絡民族誌視角下民俗學與數字媒介相結合的路徑,以應對21世紀數字傳播環境對傳統民俗學的挑戰。文章強調重新定義“民”的概念及其在數字空間中的表現,並提出三個層面來探討兩者關系🥥:即興表演場、文化傳播過程和物質文化的再生產👨🏽‍🎨,分別對應玩家行為分析、文化元素傳播及虛擬世界設計的文化映射。同時強調互聯網技術和個人賦權現象的重要性🌪,要批判性看待技術背後的控製力量👎🏽。作者最後呼籲中國民俗學者需要立足本土,開展跨學科合作,擴展數字媒介的研究範圍,為民俗學註入新活力,提供理解現代社會的新視角🚣🏿‍♀️🧑🏼‍🦱。廣州中山大學張多老師對該論文提出指導意見🌁,提出本文應進一步完善內容👱🏻🙌🏼,需要從相關理論視角更具體地分析觀點🩼,補充對技術背後的控製力量的論證過程👯‍♂️。

2022級碩士研究生歐貝然提交論文“民俗類非遺的再造與復興——以盤石裏村‘高臺小長鼓舞’與‘神老節’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與會交流,深入分析了中國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人口外流、老齡化和空心化問題🥳🥞,並探討了在政策支持下,鄉村如何實現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造與復興🏠,特別關註了“瑤族高臺小長鼓舞”和“神老節”在人口流動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揭示了村民在生活適應🚿、技藝觀轉變和文化傳統中的集體實踐與參與熱情。賀少雅評議,提出應呈現出再造的過程✵𓀃、再造過程的機製變化等動態內容。其他參會者分別就非遺提供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申遺前後的變化、傳承人視角、非遺商業化、性別平等的內容作了匯報和分享👨🏿‍💻🦋。

鄭藝星以《賽博功德與電子木魚🆕:試述民俗事象的當代變體》一文參加中國民俗學會2024年年會,文章基於民俗學💃、人文地理學和新聞傳播學,探討了傳統木魚在互聯網時代的新變體——“電子木魚”,分析了木魚如何從傳統法器轉變為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並在網絡空間中構建地方感🏌🏼。借助數據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數字民俗的新趨勢,為民俗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黃秀雙同學以題為《宗族記憶的重構——以巴馬黃氏宗族陵園建設為例》的論文參加了中國民俗學2024年年會,她從民俗學的視角出發🟫,采用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的方法,借助記憶理論的分析框架👨🏻‍✈️,以廣西巴馬黃氏宗族陵園建設為例🏃‍♀️,深入分析了宗族記憶在當代社會的重構機製🚣🏿‍♀️。她指出🧈,宗族記憶的重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適應現代社會和尋求國家層面認同的過程。黃氏宗族陵園的建設不僅是對宗族歷史的紀念🧦,也為宗族成員提供了一個強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的空間。在論文中,黃秀雙同學特別強調了宗族陵園建設對於宗族記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義。她提出🤦🏽,宗族陵園的建設使得宗族記憶景觀化🪈,成為保存宗族歷史和記憶的重要場所,為後人提供了一種可視化的了解宗族過去的窗口。同時⚇,宗族記憶的重構也體現了宗族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以及現代社會資源如何幫助缺乏他們進行自我認同和歷史連續性的探索。

(王鵬飛、鄭濤💂🏿‍♂️、金倩雯♋️、歐貝然鄭藝星黃秀雙


上一條: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意昂3体育師生黨員走進常州三傑紀念館

下一條🌸:首屆“江財·上大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生學術交流節”成功舉辦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