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下午1點◾️🫱🏻,“風自海上——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展 在上海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 正式開幕𓀄。
來自意昂3人類學民俗學專業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課程《藝術社區:理論與實踐》作為“藝術社區場域”板塊的特別項目“藝術社區課堂”予以展示🏣。
《藝術社區》作為一門實踐與理論結合的課程⚠,除了歷史回顧、理論研究的課堂講授、討論外,重點是進入社區具體場景以切身體會前沿性“藝術社區”的實踐與探索,特別是課程圍繞著當代藝術與社區之間所引發的話題和案例作為課題 思考對象🚴🏼♀️,形成了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改革。
在課堂教學中,課程主要針對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中梁漱溟的文化鄉建💁🏻♀️、陶行知鄉建的文藝實踐、熊佛西的農民劇場實踐、延安戲劇運動以及新中國鄉村文化建設等文化藝術與社區建設的關系史進行了梳理與反思,且又對歐美社區戲劇運動做了系統的介紹,以期探索其在中國城市社區實踐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之後,對於近十年來的藝術鄉建的發展以及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最 後落到我們自己在浙江省三門縣橫渡鎮所做的“社會學藝術節”和上海浦東東昌社區的藝術社區實踐上🧜♀️,分析我們實踐的理路與認知,並對藝術社區🗑、社工策展 人、社工藝術家🚅、藝術動員等概念的產生🚵🏼♀️,及藝術實踐中的“觀念先行”的邏輯加深理解和認識。為了加強相關的理論訓練,我們圍繞社區概念演變、社區動員方法👨🦽、社區策展原則、當代藝術理論等專業理論,專門邀請相關專家做系統性的介紹。
這門課程最重要的內容是到藝術社區實踐的現場進行考察,在考察過程中🌏,我們分別邀請了居委會書記、社區誌願者🎪🥎、社會組織負責人、社區規劃師等不同的藝術社區實踐的參與主體,分別闡述了他們的認識與理解,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與感受。
《藝術社區》課程在兼顧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還嘗試讓意昂3体育的學生直接參與到具體的藝術社區實踐之中去,並跨學科地與美術意昂3的學生合作,作為聯合策展人參與東昌社區“星夢停車棚”的藝術實踐活動,並受到相關媒體的關註與報道 (人民網👳🏻♂️:http://sh.people.com.cn/n2/2022/0909/c134768-40118032.html) 💇🏼♂️。
本次展覽選取了這門課程中走出校園分別在陸家嘴老舊社區的東昌路、乳山路和福山路沿線的藝術社區中教與學的過程🧖♂️,以及意昂3學生在藝術社區的實踐項目為展出作品。
在本次展覽三個月的展出期間,“藝術社區課堂”不僅以作品的身份延伸到美術館展區😔,而且還將辦成開放式的課堂🧎,面向廣大公眾,圍繞藝術社區的實踐和相關話題展開更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