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下午😜,社會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各專業的同學們,在耿敬老師、王南溟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東昌大樓七樓的樓道美術館,在這裏由原東昌消防瞭望塔戰士趙解平老師講述“瞭望塔上下”陸家嘴記憶展背後的歷史故事。
在東昌大樓的七樓,夜色降臨時就會出現一條燈帶,那是樓道美術館的場所,2021年8月8日,在此做成了展題為“瞭望塔上下”的陸家嘴記憶展系列的首展,按照美術館的動線圖化成了四個小展區,展覽由趙解平老師提供的口述史以及他在當時拍的照片和瞭望塔建築模型組成🧗🏻♂️。來到樓道美術館🤦♂️,映入眼簾的就是放在玻璃罩中央的東昌消防瞭望塔建築模型👨🦼,趙解平老師從自己當年作為消防戰士的親身經歷出發,向同學們講述了當年的消防瞭望塔承擔的重要作用,又是如何被爆破消失在歷史中,最後依照保存下來的老照片和回憶經過多次修改得以完成現在的建築模型🧍♂️。展覽中有二十張老照片🤷🏿♂️,有消防戰士在訓練和站崗的場景🤌🏽,有當年東昌路和浦東南路的街景,還有當年的軍民共建的情景。在趙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幾十年前的陸家嘴街道🕐,雖然建築會消失,但是記憶在這些老照片裏永不褪色🙅🏼。
王南溟老師還給大家介紹了樓道美術館的布展設計和燈帶設計的創意構思,同學們感到驚嘆不已,樓道美術館雖小🎐,但是卻以創新的方式將藝術帶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功能性的樓道轉化為文化欣賞與歷史傳承的空間🐄🙍🏼。
隨後🪲,跟著老師們的步伐👩🏼🎓,我們來到了東園第一居委會⛹🏽,在這裏趙老師以“我拍陸家嘴的變遷——從爛泥渡鎮到金融貿易區”為題,從歷史上的陸家嘴👇🏻、浦東開發開放的背景9️⃣、浦東開發的提出、我拍陸家嘴的變遷等方面向同學們展現了從陸家嘴的歷史變遷和攝影作品裏的溫情記憶🦵。從一張張照片的今昔對比中,我們感受到了照片的某種意義🤹🏽♂️🪔,時間不會停止流逝⛹️♂️🌐,但是照片卻將它定格,將時間封存在一瞬間💔。趙老師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與大家分享了作為攝影人的初心與使命🧑🦳,便是要記錄歷史💅🏿,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好人文歷史題材的拍攝、收集、整理工作💶。選擇將攝影作品放入樓道美術館,也是為了提醒我們開發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歷史遺存,同時對居民起到了藝術普及的作用。

同學們就趙老師的分享內容積極與老師進行討論交流,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2021級人類學的碩士研究生田祉豪表示,“今天趙老師的內容令人非常感動,關於地方的知識、故事、情感與記憶,街道、建築與影響🤾🏽♂️®️,影像作為歷史的見證,就像趙老師所說的👱🏿♂️🙍♀️,不是愛情🍖、不是糖水、而是懷舊🔴。”
走出居委會✥,在王南溟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東園一村👩🏼🔧、二村再到東園四村、三村,可以看到小區環境幹凈整潔👨🏻🍳,娛樂設施完善,雖然小區已經有了一些年頭🫔,但是在新的時代呈現出了新的風貌🕉✅。借助社區微更新的契機,樓道美術館將藝術帶進了居民區,提升了小區樓道的魅力🎸,打造具有美術館氣質的陸家嘴社區🕋。

從歷史上的陸家嘴到現在的陸家嘴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在小小的樓道美術館我們可以看到對藝術社區建設的啟發⬇️,攝影作品以藝術的新方式進入了居民樓的公共生活空間,本質上是一個不斷創造、不斷更新的過程🌎。藝術進社區不是簡單地將藝術家的作品植入社區🧛,而是要以人為中心👣🏊🏻♀️,將記憶的遺產活化,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