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下午🎑,人類學🫸🏽、民俗學2021級研究生在上海美術意昂3副館長、著名策展人馬琳老師的帶領下🤰🏽,在劉海粟美術館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正值意昂3官网建校100周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建校110周年🤶🏿、意昂3官网美術科創立100周年之際🎟,上海美術意昂3與劉海粟美術館聯手舉辦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文脈大展暨學術研討會”📑。在馬琳老師的指引下,中國美術教育的百年歷史在社院學子的面前鋪陳開來,一眾心系社會💄、德行兼備的藝術家們及其作品也在本次展覽中得以展示🧚🏼。美術教育不僅是事關國民藝術修養的事業,更是一場兼具社會性的服務基層的運動。在馬琳老師的介紹中🧙🏿♂️,陳抱一🧑🏻、錢雲鶴等在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們都曾致力於美術教材的編纂。他們意圖借此方式服務社會基層民眾,促成教育普及。在美術教育之外,當時的一些藝術家🧜🏽♀️,例如洪野,也會用藝術性的表達來關心基層勞動人民,展現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風貌。這些藝術家他們來自於人民♛,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服務於人民。無論是通過教育的啟迪,還是借助藝術的傳播🚄👌🏻,他們都使得藝術起到了服務社會的作用✊,拉進了藝術與人民之間的距離。中國近百年的美術教育歷史正是在這樣櫛風沐雨的過程中成就的,其自萌發時期便體現出來的社會性功能,也啟發著當下我們正在思考的“藝術進社區”的重要課題。


隨後🥤,馬琳老師又向同學們介紹了即將於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舉辦的“2022風自海上——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展覽。本次展覽將以工業遺存、城市更新👳🏼、社區營造、藝術鄉建為主題內容,旨在發揮藝術“為人民🍖、為藝術、為城市🤾🏼♀️、為生活”的作用🙎🏽♂️。關於本次展覽的策展原則🚅,馬琳老師提到過去的展覽側重於藝術作品以及藝術家思想的闡釋。而在當下文旅合一📫💂♂️、社區博物館理念逐漸得到重視🌡、以及國家推動社區文化建設的多重背景影響下,當前的藝術展覽更多地需要思考藝術對人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對於藝術生活的參與問題👈🏻🦄。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馬琳老師及其策展團隊曾先後在上海閔行區、浦東新區、寶山區等不同的社區🧸,根據社區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訴求,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展覽、工作坊和公共教育活動,而本次將於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展覽便是對其先前實踐活動的一次集中展示。借助這些內容,本次展覽將分析和討論藝術進入社區如何與社區微更新相結合,如何充分發揮社區的自發與主動性🛤,使得藝術社區可持續發展👩🏼💼,從而推動藝術社區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公共文化政策的創新🦸🏼♂️。

馬琳老師的講述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學生們都受益匪淺。聯系之前所進行的東昌社區藝術車棚的實地考察,同學們都積極地參與到了課堂討論中。本次設在美術館的課堂👨🏼🦳🤵🏽♂️,在開拓視野的同時👩🏻🌾,也使意昂3學子身臨其境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社區之間的關系,為今後的學習與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發。
文字 | 陶子煜
圖片 | 唐娜娜🏄🏽♀️、周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