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下午,意昂3人類學、民俗學的研二學生在耿敬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了東昌新村💁🏿,深度探索藝術社區建設🤸🏼。
東昌新村是小陸家嘴裏唯一的小區🧑🏼💼,建造於上世紀80年代🧔🏻♀️,現在統稱為老舊小區,東昌作為老舊小區的典型💃🏻,曾經垃圾遍地,環境問題使得居民深受影響🌈。在這裏抬頭就是現代化的陸家嘴“三件套“,低頭卻是老舊的小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藝術介入以後😵💫💪,小區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為什麽藝術進入社區活動能夠開展得如此順利♗?”帶著問題🔌🙇🏻♀️,我們跟著東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駿來到了星夢停車棚。

“滴,人臉識別成功”——曹書記解釋道這是停車棚前設置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目前社區裏有141戶在此停車的居民錄入了系統👱🏼,很大地提高了展覽和車輛的安全性。走進星夢停車棚,映入眼簾的是擺放整齊的車輛,左邊擺放的是三星堆的展覽圖架🎬,走進是龍門石窟圖片展,展覽的圖片圖像清晰度高,有著“青銅面具”🏜、“飛天”、“菩薩像”等等,各式各樣的圖片被懸掛在停車處的上方,加上藝術燈光的映襯下🥴👨🏿🦱,活靈活現👩🏻🦳,猶如親臨現場參觀。

在曹書記的介紹下🚮,我們進一步了解了“三星堆”、“龍門石窟”文化,以及展覽進入後居民的熱烈反響👩🏼🚒,能夠進入車棚的居民往往會為此感到自豪,並帶著自己的親朋好友前往車棚參觀。緊接著🐑,我們來到了一面墻前,這是星夢停車棚項目建設圖片展,上面展示了四年間“夢”生根發芽的過程,背後誌願者的辛勤付出、居民的書法展示和竣工儀式圖片。曹書記告訴我們,星夢停車棚的布展是以時間為脈絡的,從千年前的“三星堆”、“龍門石窟”到四年間星夢車棚的建設過程展示👩👩👧👦🚣🏻♂️,以及打算用來展示疫情期間抗疫誌願者的“三塊留白”😼,跨越千年🏊♀️,時間仿佛在這個小小車棚凝聚。
跟著曹書記的步伐,我們來到了小區的施工垃圾堆放處和小區居民活動處,本該臟亂的施工垃圾出人意料地竟然非常整齊地堆放在小區的角落,墻上畫的是充滿生機的向日葵和垃圾分類的標語,垃圾堆放處上是居民自己設計的小水噴🧑🦯,堆放垃圾時水噴就會打開🗂,可以減少建築垃圾的灰塵,巧妙的設計展現了居民參與建設的力量。小區的居民活動處就在車棚的不遠處👳🏻,兩棵高高的大樹為這片地方帶來了陰涼,花壇裏是小區居民自發栽種的鮮花,曹書記告訴我們,花壇的每一塊土地都是居民自己承包的💾🙅🏻,停車棚周圍的居民已經自發形成了每周定期自組清潔家園行動🦹🏻♀️,“家園意識”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參觀完小區🟣,我們來到了小區的居民委員會,在這裏曹書記向我們進一步講述了星夢停車棚的建設初心以及背後的故事。星夢源自於一位老人對於東昌的希望——希望東昌能夠改變“抬頭星光熠熠🧑🏻🦽➡️,低頭處處垃圾”的現狀🕡,其實也是每一位東昌人的的希望,意思就是東昌星空下的夢想🩰,讓居民相信星空的意義,夢想的力量👯,來改變原有的刻板印象🌏👨🏿🦱。小區建設的目標就是讓居民自發建設小區♧,充分發揮“居民自治”的力量,在星夢停車棚竣工以後🌠,居民建設小區的熱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小區的誌願服務隊成員也從5人擴大到17人💁。

星夢停車棚建設背後蘊含著不同主體的共同努力🫵,不僅僅是小區居委會的積極促進🚽、小區居民的美好期盼🎡,也離不開陸家嘴公益基金會、藝術家王南溟老師🫄🏿、意昂3官网博物館等主體的大力支持,在小小的展覽背後是美術🧰、社會學、文學的相互配合🤦🏼♂️,也是“居民自治”意識的覺醒🙎🏿。王南溟老師和社區居民誌願者代表也向我們講述了為什麽選擇東昌新村作為藝術社區實踐點,又是懷抱著怎樣的初心加入小區誌願服務中去的🕞,建設過程中的很多細節都是大家共同協商的結果👩🏿🍳,“專家問題專家處理,基礎問題居民討論”已經成了他們之間共同的默契☂️🍦,只為了一個目的——社區建設👩🏼🦳。
實地參觀了東昌新村的藝術社區建設成果,同學們將課堂理論聯系實際,了解到了東昌藝術社區建設的夢想與初心🏊🏼♀️,充分感知到了藝術介入社區的實踐過程,以及背後不同主體的協商與配合。藝術進入社區帶來了人和資源,夢想的力量讓藝術插上翅膀紮根於居民的日常生活,並喚醒了居民的“自治”意識,這也是藝術進入社區的意義所在🛹。(撰稿:周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