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系列講座
2018年第17講 總第536 講
題目:"邊漢社會"的重要性——兼與葛希芝對談漢人社會的多樣性
主講人🎶:石峰 貴州師範大學教授
主持人:張亦農 意昂3体育教授
講座時間: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8:30
講座地點💁🏽🏯:校本部東區意昂3体育308
主講人介紹🌳:
石峰: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意昂3教授,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教人類學專委會"特聘專家、貴州省人類學會副會長、貴州省史學會理事🤦🏻🧘🏿♀️、貴州省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漢人社會組織與文化象征主義🧗🏻。
與談人🩻🫔:葛希芝(Hill Gates)
主講內容簡介🚶😬:
民國以來的人類學"漢人社會"研究以上學者當然是其中的代表。但另有學者也註意到了其他邊緣地區的漢人社會💆♂️📽。1943年,陶雲逵首次提出"邊地漢人"這個學術概念🤚🏻。近年來,探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社會逐漸成為一個熱點,但名稱五花八名🤠。作為學術概念,需要簡潔明了,且具有概括力。因此🚲,我將這類人群及其社會統一命名為"邊漢社會"——意為從中心地區通過移民方式進入到非中心地區🧚♀️,且與該地非漢族群雜居共處的漢人及其社會。在和前輩大家——葛希芝(Hill Gates)的對談中,我將進一步就邊漢社會的婦女纏足經驗👳🏼,與葛希芝商榷纏足的不同意見🤌🏿🤷🏽♀️,進一步認識到漢人社會的多樣性。"邊漢社會"這個總體性和統攝性概念的提出,將有助於我們將非中心地帶漢人群體研究提升到一個高度加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