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新冠疫情的社會背景下🧝♀️,民俗學界也在學科轉型中嘗試關註和理解這一社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意昂3民俗學專業邀請🐰,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王曉葵教授於2021年11月2日下午在寶山校區意昂3体育316會議室作了題為“災害民俗學的可能性——新冠肺炎的民族誌”講座。講座由意昂3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王立陽副教授主持,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張江華教授😍、邵文苑博士、文意昂3梁奇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李明潔教授和王軍霞副教授以及復旦大學沈燕博士等來自校內外的近二十位師生到場參與研討🤪🚵🏿♂️。

王曉葵老師首先以日本民俗學為例🐼,從幾個關鍵表述出發🏎🙍♂️,列舉了日本民俗學界對民俗認知的變化😆💱。民俗學傳統以“傳承”的概念為基礎,但是傳承母體也就是共同體意識在現代社會逐漸喪失的當下,用以往的傳承母體論去解釋目前一系列民俗問題時不再具有解釋力,民俗學出現了危機。隨後,王老師提出當代社會民俗學對於其他可能性的探索,引入新民俗觀,放棄固有視為先驗事實的“民俗”概念,轉向關註日常化的過程,關註非常識的新的文化要素如何逐漸轉變為身體記憶🍋🚣🏻、生活常識等日常生活構造👩🏼⚖️🤶,在這個背景下王老師引入了”災害民俗學“的概念。輔以他在田野工作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王曉葵教授提出民俗學可以將災害納入到自己的傳承與日常生活構造的解釋框架中進行探討🙆🏼,通過在災害過程中產生的有關生存(應對知識的儲備與災害記憶的建構)、生活(嵌入災害想象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命(災難的接受和調試裝置)等三個方面的災害文化與日常性構造的關系性的討論來研究災害。這些災害文化往往是以被體系化、客觀化🏜、理性化、精確數據化的科學知識所忽視的主觀的、個人的🪯、情緒的、感性的♏️、非數據的默會知識的形式出現的👩🏻🦲。與更多關註規範性知識的災害誌不同,災害民族誌就是通過詳細地、動態地、情境化描繪來探求默會知識來理解災害全過程,從而達成描述災害整體、獲取現場人們的體驗及主觀的災害圖景、揭示現場的“默會知識”的目的,並將其轉變成為可供災害應對和救助等社會化行動借鑒的知識以及有助於災害旁觀者改變刻板印象🚿、真正理解災害的知識🚶🏻♀️。

之後,王曉葵教授以他正在推進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公共衛生安全視域下的“災害文化“與強韌社會構建研究》為例👨🏼💻,闡述如何以新冠肺炎事件為對象進行災害民族誌的調查與製作。課題在調查中主要關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信息傳遞問題、醫療救護問題以及知識生產與消費問題。具體調查中側重公共衛生事件的口述史及表象物(災難記錄)的調查與收集,包括公共衛生事件中人的生命史和物的生命史等👩🏻🏫,關註各方有關如何活下來和活下去的應對策略。收集資料的範圍包括文獻、紀念設施和遺址👮🏽♀️、口頭傳承🆕、祭祀與紀念儀式、口述史訪談以及網絡等公共媒體中的災害敘事等。
在討論環節👩🏼🔬,現場師生與王曉葵老師就默會知識🏃🏻♀️➡️、民俗與傳承、口述史調查中的真實性問題等進行了討論。此次講座持續了兩個小時,王曉葵老師用他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廣闊的學術視野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生動且有意義的講座,為研究民俗學提供了新的思考,促進了民俗學專業學生對學科前沿的接觸🧜🏽,增強了學生們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自信心。(周彤供稿;陶子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