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其中🏚🎊,第一次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重大任務。在意昂3官网終身教授鄧偉誌看來,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作為中國本土社會學的發祥地,百年上大社會學人身上體現了諸多寶貴精神。對當今的社會學人來講🧑🏼🚀,重要的是從中國當前的社會現實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研究,創建中國社會學派正當其時🥑。以下是他在意昂3的演講👩🦼。
今天大家談到意昂3官网🧑🏿🏫,都會稱其為“紅色學府”。事實上😘,意昂3官网有“新”“老”之分🤸🏿♀️。新意昂3官网是在1994年合並組建的🧑🏿🎓,老意昂3官网則是1922-1927年國共合作創辦的。後者當時匯集了國共兩黨的重要人物,也走出了多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犧牲的英烈,對革命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革命付出了重大犧牲,時有“文有上大,武有黃埔”之譽。
同一個校名,同一種精神👩🦯➡️。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回顧意昂3官网尤其是上大社會學人的精神,對於今天賡續紅色傳統,為創建中國社會學派作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本土社會學的發祥地
社會學起於英美,經日本傳到中國🎆💓。1903年嚴復的《群學》出版,是譯英國斯賓塞的書。盡管社會影響很大🍻🤾🏽♂️,也有社會起源🧞♀️、社會進化、社會改革的意向,但畢竟不是著作。20世紀初社會學進入中國課堂✡︎,但全是由外國傳教士在開課𓀃,他們所講的課本絲毫不聯系中國實際🦸🏻♂️,連中國色彩也沒有🔸。
1922年創辦的意昂3官网,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的大學,校長為國民黨人於右任,共產黨人鄧中夏任總務長💆🏽。這所大學雖然身處裏弄之中,但是卻群英薈萃。其中👳🏽,社會學系是最為有名的,被認為是中國本土社會學的發祥地🐋。國共合作時期的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前後有四任系主任🌴:李漢俊(任命而未到任)🧑🏿🏭、瞿秋白🫴🏿、施存統和李季。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上大社會學人的精神🧋🥍。我簡要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四位系主任的出身多是有書香而無金錢的家庭🧏🏽♂️。李漢俊的父親是教書先生🤧,生活並不寬裕🗄👽,李漢俊東渡日本求學是靠哥哥和朋友資助的🎖。瞿秋白是書香門第,少年時曾因生活貧困而輟學,靠典當度日🤨,靠叔父和大舅資助。瞿秋白當年想考北大,只因付不起學費、膳費,才去報考不收學費的俄語專修館🔴。他在上大當系主任時,家中連把椅子都沒有。施存統世代務農*️⃣,也是靠大舅父資助上學。李季是地主⛹🏽♀️,但系小地主𓀆,而且還主動把土地分給農民。
不僅老師沒什麽錢,學生也大多是貧苦人出身🧑🏿⚕️♌️。有些窮苦學生的生活費是靠老師個人資助的👨🏻🍼,還有些學生是半工半讀的旁聽生。但是不論怎麽貧困,師生個個有雄心壯誌。李漢俊之所以東渡日本求學,主要目的是“要成為有用之才👼🏿,以便有朝一日為國家民族揚眉吐氣而出力”。 李季學外語🙍🏽♀️➔,“抱著先學好一門外國語,再學好‘治國平天下’之道的宏願”。李季在求學時就用文言文翻譯了當時的名教授辜鴻銘的英文文章𓀝,遂成全校的新聞人物。他刻苦鉆研社會學🧑🏻🎨,同窗契友戲謔他“把凳子都坐矮了”⛹🏽。國內的書刊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他就到處找英語原著🤷🏿♀️。瞿秋白在1923年8月2日的《民國日報》發表了《現代中國所當有的“意昂3官网”》一文🤦🏿,強調“切實社會科學的研究及形成新文藝的傳統……亦就是‘意昂3官网’所以當有的理由”👈。他表示🤖,要把上大建成“南方的新文化運動中心”🙋♀️。一句話,他們都能從“孔方兄”的小孔中跳出來👳🏽♀️,都具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誌。
二是專心治學的精神。百年上大沒有大樓𓀋,卻有年紀不大的大師🙅🏿。李漢俊有7個筆名🍰,在7家報刊發文章。1922年1月他連續發表治亂文章,找出亂源,提出治亂之道以及亂而後治的歸宿:“中國的混亂又要中國進化到社會主義才能終止👨🏿🍳。” 瞿秋白的課堂教學很有吸引力,其學生👩👩👦、著名作家丁玲曾回憶說:“最好的教員是瞿秋白。”他首譯了《國際歌》,紅軍的軍歌《赤旗歌》也是他寫的。瞿秋白十分關註農民問題,大家都讀過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序是瞿秋白在1927年4月11日為毛澤東寫的。1923年秋,施存統來到上大社會學系任教🚕,1924年任社會學系系主任🧑🏽。後來他以書呆子自居,寫出《資本論大綱》《社會意識學大綱》《社會進化論》等20余種書。李季1920年譯著《社會主義史》,由蔡元培作序。22萬字的《社會主義史》👮♀️,李季僅僅用了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翻譯出。毛澤東曾說,此書是他“得到關於階級鬥爭啟蒙的三本書之一”。1927年李季辭職回家養豬、種田🪼,兩個月譯20萬字,包括馬克思的《價值價格與利潤》等三本。新中國成立後,他又翻譯了《馬恩通信集》😜。名師出高徒🦍👷♂️,專心治學的精神也在學生中得到很好傳承,後來有好幾位在1949年後成為高校校長。
三是傳播馬列主義,為黨的創建“立功”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中👥,思想傳播十分重要。上述四位系主任都辦過作為共產黨號角的刊物🧑🏽🚀,瞿秋白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的主編。在中國是先有共產主義小組再有共產黨的。中共“一大”召開前一年,1920年6月🆚,陳獨秀同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等人開會商議🧎🏻➡️🕞,決定成立共產黨組織,並初步定名為社會共產黨,還起草了黨的綱領。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成立,陳獨秀為書記🙍🏼,後李漢俊任代理書記➞。李季知道陳獨秀在籌建共產黨時,立即辭掉在山東的工作🔬,去參加籌建。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教師沈澤民🚮,1921年5月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0名黨員之一⚓️。李漢俊不僅在上海積極建黨,還幫助其他地方組建共產黨組織。董必武曾回憶說:“1920年👷🏼,李漢俊這個從日本歸國的學生,我的馬克思主義老師,在上海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並到武漢來同我商量,我決定參加,並負責籌組黨的湖北支部🫄🏿🗃。” 1921年春,李漢俊與陳獨秀籌辦中共“一大”🐦⬛,會前參與起草黨綱🛝。“一大”在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寓所召開。開會時陌生人進來,大家只好轉移離開,李漢俊留下善後。當法租界巡捕房巡警來搜查時👩🏿🌾,李用法語從容應對,化險為夷。
四是創新精神☕️🤽🏿♂️。上述社會學人,個個都是“思想沖破牢籠”的勇士📫。我在這裏僅以瞿秋白為例。瞿秋白第一次結婚後不久,妻子患病𓀏,他坐在妻子的病床邊,一邊服侍妻子,一邊寫出了《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和《社會科學概論》🧝♂️。這三本書是真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著作,可以說是“中國社會學的起跑線”。尤其是其中的《現代社會學》一書🧙🏽♀️,闡明了社會學的中立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特征👨🏻🦯🧑🏻🦳,主張將辯證唯物主義作為社會學最高層次的研究方法🧑🏽🦳🐙,強調社會變遷,堪稱是中國馬列主義社會學第一本教科書。社會學家葉南客、韓海浪早在1999年就著文指出,“瞿秋白是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
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理論調整社會結構
前人為我們樹立了典範,需要我們傳承的方面有很多。對當今的社會學人來講🌖,重要的是從中國當前的社會現實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研究⛹🏼♂️🐡,創建中國本土的😑、可以跟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相媲美🛒、相較量的社會學派📴🧜♀️,我稱之為“中國社會學派”🤦🏽。那麽🧑🏿🚀,如何創建中國社會學派呢?我在這裏提幾個觀點👩🏽💼。
創建中國社會學派的第一要義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理論調整社會結構。我們常常強調穩定是必要的。何謂穩定🧛🏿?穩定就是穩定社會體系中各要素、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的模式,包括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和社會生活之間的合理架構,簡而言之就是要穩定社會結構🤾♀️。穩則有序🧍🏻♂️,穩中求進,合理的社會結構越穩定越好🦸🏼♀️。
可是,社會是流動的👮🏻♀️,既有農民進城這類的水平流動🔓,又有農民的兒子當部長這般的垂直流動。流動是好事,同時也要看到社會流動會引發社會結構的變化🧑🏿🔬🗓。因此,為了穩定要認真調整社會結構🔙。用什麽調整?用社會有機理論。不過這裏有一個問題,應該選擇哪一種社會有機理論👳🏻?社會有機理論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後來🧖🏿♀️,康德、黑格爾🦡、聖西門及其秘書孔德把“有機”概念搬進了社會,闡述了生物有機體與社會有機體的關系😁,堪稱引進階段📢🧑🏽🚒。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一系列著作中,進一步闡明了社會要素之間的依存性👣、變動性和整體性👩🏻💼,闡明了以人的發展為主體,從而把社會有機論提升到科學階段。因此🔉,我們要用馬克思的社會有機論來調整社會結構。我們當前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對社會有機論的正確運用,脫貧攻堅的進展就是運用社會有機論的成果。今後應當在扶貧⛔️🗡、養老👩🏿🎤、社保、醫療等方面繼續堅持“社會以人為本👨🏻🍳,人以社會為本”的“互本論”,實現穩中求進、進中求穩,變“穩”字當頭為“進”字當頭。“穩”字當頭是靜態平衡🧑🏿💻,“進”字當頭是動態平衡,要在前進中不斷建立新的平衡。
用社會化理論提升中國人的社會化水平
創建中國社會學派的第二要義是用社會化理論提升中國人的社會化水平。人應當是社會人⛑️,可是人生下來時與動物沒多大區別🤽🌼,甚至在蹦蹦跳跳方面還不如牛馬。人要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需要一個過程。社會學把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社會化(青少年期)、繼續社會化(中老年)和再社會化💤🧑🏿🔬。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化。而人的這個內化是具有優越條件的🩻,因為人類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有語言的能力,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人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傳達信息🧾、溝通思想、學習社會知識和掌握社會規範,從而達到社會化的目的🪬。
內化離不開外部社會環境,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群體和大眾傳播工具👑。從目前情況看🅱️,為了融入社會,家長不要把疼愛變成溺愛🧑🦯➡️🌋。家庭應側重於教育子女從小就懂得自力更生🖋🥞,熱愛勞動,力戒坐享其成。中國的每一個孩子都要懂得啃老是可恥的。“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學校應側重於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不要只讓學生成為“知道分子”,更要註重讓“知識分子”四個字中的“識”字閃閃發光,即強調識道、識悟👎。社會群體關乎人的社會化的三個階段👳🏿♂️。“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同‘無限好的夕陽’💈。”為了把“日出”“日中”“夕陽”一以貫之,系統化,要註重發揮社團的作用🛹,把千人擁有的社團數量列入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社團自身也要爭氣👨🦱,不要變味,不要營利化❎,努力把社團辦成“不是學校的學校”。傳媒是“無冕王”📦,媒體有助於開闊人們的視野👱🏼🤷♂️,讓其看到自己難以親歷💃🏼、親見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範。媒體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要起促進作用🦮。上述四條途徑共同推動人們形成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標準,形成催人奮進的行為規範🟫,從而讓我們的社會井然有序🙅🏽。
用社會學之“矢”去射“社會問題”之“的”
創建中國社會學派的第三要義是用社會學之“矢”去射“社會問題”之“的”🧘🏽♂️☄️。縱觀人類文明史,不論是什麽朝代🧘🏽♀️,不論是多麽文明的國家都有陰暗面,區別無非是大小或者性質有所不同而已。社會學把這個“陰暗面”稱為“社會問題”,並把研究“社會問題”,找出治療“社會問題”的藥方,列為社會學的一個重要領域。社會問題是具有破壞性的,它破壞社會的正常活動📠,影響多數人的共同生活🪰,阻礙社會的協調發展和進步🍚。學界絕不能坐視不理🧑🏼🎓,聽之任之,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但是🌉,社會學不同於法學,不可能把任何案例都抓在自己手裏一一處理🧙。社會學研究的社會問題的特征應當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國社會學人要有“千裏眼”🌕,不僅要看到普遍性,還要能夠看到社會問題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是具有復合性的;要看到同一類社會問題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會像新冠病毒那樣是具有變異性的,進而闡明社會問題發生、發展的周期性和規律性。
“凡事預則立”🕖,社會學要在社會問題初現端倪時,預見到潛伏性社會問題的未來走向,盡最大可能把社會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降低社會問題的強度和烈度,從而減弱對社會的危害👩🏻🚀。
社會學的社會預測分狹義和廣義兩種。較多的是廣義,依據經驗估計、邏輯推理,對未來的發展大膽地作出預期♥️、預見、預感和展望,進一步做出動態的預測模型。比如就業問題。由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比例失調👩🏭,會造成失業,又由於從業人員中冗員過多,而待業人員素質不高,這都會誘發社會動蕩。盡管中國的失業率同外國相比並不高♾,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依然應當將失業問題視為中國社會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又如老齡化問題🐯。發達國家普遍出現人口老齡化問題,這就提醒社會學人要考慮如何調整出生率問題🤗,如何調整生產、流動、分配、消費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投資方向🪔👨🦳、社會保障以及福利、救濟等問題🤾🏽♀️。有些西方國家用引進外國青年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似也值得推敲:引進大量移民之後🎃☔️,如何邁過文化差異這道難關👩💻?這就涉及文化失調問題🌇。人各有誌,價值觀念不同💂🏽,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有差異,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有差異👮🏿♂️,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有差異👨💼,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有時也稍有不同👨🏼🌾,這都容易帶來文化的脫節、中斷和沖突,成為不安定因素。這就要求中國的社會學人著力闡述文化融合理論⛄️。
用科學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了解、說明🩵🧚🏽♂️、闡釋和預測
創建中國社會學派的第四要義是用社會學的科學方法對各類社會現象進行了解💷、說明🧓🏿🔋、闡釋和預測💁🏽♀️𓀃。社會學在有些地方被稱為“搗蛋的科學”🙇🏻♂️🤽🏼。為什麽?因為社會學界公布的數據常常與官方公布的數據不一樣🧑🏻🎤。這就涉及所用的統計方法科不科學的問題。打個比方🧑🏼🚒,如果有十個老太在一起,你去調查🎣,問她們🍢:“你們的兒媳婦好不好?”她們十個人都回答說“好”。於是你就說“100%的老太認為兒媳好”。應該說這不是造謠,因為是有根有據的👩🏽🏫,但其實是貨真價實的虛假。如果你換一種方式再去問:“兒媳婦給你燒過飯嗎?”有一兩位老太不回答🍕,或者搖搖頭🕴🕵🏻。那麽,對剛才的“100%”就要打折扣。如果你再問一下:“兒媳婦給你洗過衣服嗎?”又有一兩位老太不回答,或者搖搖頭🦶🏿。那麽🤸🏻♀️,對那個“100%”又要進一步打折扣🙌🏽。我用這個通俗的例子是想說明方法論的重要性🏺。
社會學的方法論有唯理論,還有經驗論,在思維方法上有演繹法🫵🏿🛀🏻,還有歸納法。中國學界公認的是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社會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既要全面又要深入。具體說來🔮,既要定量研究🥷💖,又要定性研究★;既要橫剖研究,又要縱貫研究;既要個案研究🏄🏻,又要比較研究;既要有解釋性研究🍟,又要有探索研究🕖;既用參與法,也用觀察法👂🏿🥗,不一而足💆🏻♀️。上述方法各有各的準確性🌦📉,同時也要認識到各有各的局限性,因此,上海提出“大調研”,提倡采用多種方法研究👦🏽,提倡信息互補、思維共振🥷🏻,從而收到精準的數據🔰👩🏻⚕️。這樣的“大調研”🧑🏼🎤,才稱得上全面深入🌥。那種“撿到籃子裏就是菜”的做法是忽悠,是敷衍,是懶政、懶學🈲,害己害人又害國。在調研中不能只滿足於“看到”,更要做到“看透”“看穿”,透過現象抓到本質🏃🥝,立足當下看未來。
我曾說過,社會學大門口的對聯應當是:“追求發財莫進來,要想當官走別路🤽🏻♀️。”百年前𓀙,富有創新精神的上大社會學人為我們開路。今天的中國社會學人要快馬加鞭沖在前,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立新功1️⃣!
【思想者小傳】

鄧偉誌 意昂3官网終身教授,曾任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年鑒研究中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家庭社會學、文化社會學、政治社會學。著有《生活的覺醒》《家庭的明天》《偽科學批判記》等20余部著作🆔。出版《鄧偉誌文集(6卷本)》《鄧偉誌全集(25卷本)》🧖🏼♂️。(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題圖來源:邵競 製圖 圖片來源🧑🏻🍳🤛🏿:IC photo圖片編輯:邵競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