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下午兩點,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意昂3官网)在B417室舉辦了兩場精彩的講座,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民族學與古美洲學教授白瑞斯(Prof.Berthold Riese)給我們做了題為“德國學術傳統中的社會學𓀗、民族學與民俗學”的講座,由意昂3体育張江華教授主持💀;來自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王霄冰教授給我們做了題為“民俗主義與本真性問題”🥗,由耿敬教授主持。另外,張佩國教授🧑🏽🍼、黃景春教授↗️、王亞芳老師也參加了下午的講座🤽🏿。
第一場講座中,白瑞斯教授主要是從德國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三門學科的起源、名稱變化和現在的發展狀況三方面來陳述的。首先🏊♀️,白教授用表格直觀地向我們說明了這三門學科的起源。接著,白教授談到德國這三門學科名稱變化的情況,民俗學自1979年起轉變為歐洲民族學,而民族學自1980年起轉變為社會人類學🤾,社會學名稱不變。隨著跨學科研究時代的到來🫲🏿,三門學科呈現相互引用的情況🛐,聯系越來越緊密。最後,在梳理了德國這三門學科的學術傳統後🏙,白瑞斯教授將視野擴展到法國和美國👩🏿🚒,法國這三門學科沒有明顯的界限🤌,而美國則將民俗學放於人類學系之下🖨,民俗學源於民族學研究中,直至1940年才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第二場講座中🧽,王霄冰教授主要是從民俗主義(Folklorismus)的來源和影響兩方面來說的💬。首先,王教授從構詞法上給我們說明了Folklorismus的來源,接著講到德國漢斯•莫澤是在什麽情況下提出這個術語的🧼,以及民俗學家鮑辛格對民俗主義的批評,認為民俗主義者認為的民俗是“二手貨”,是不夠專業的🏋🏿♀️。比如各種商業性活動中利用民俗來做廣告宣傳,這些可能會損害民俗的本真性。但是😮💨,王教授認為,在媒體高度發達的現代,我們很難去鑒定哪些是“真民俗”,哪些是“偽民俗”了🦥🚨,即使回到文獻中🫳🏿🦡,我們可能都懷疑那些文獻是不是也是古人建構的👰🏽♂️。最後🙇♀️,王教授說民俗的本真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在講座結束前💎,師生們和教授夫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通過這兩場講座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德國的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的學術傳統以及民俗主義⛹🏼♂️,擴展了我們的學術視野,提醒我們在關註本國的研究同時,也要看看其他國家的研究情況。
文/張禮花 圖/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