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6月4日下午🛂,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視頻會議中心(B417)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網絡化時代的社會變遷”的學術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劉少傑教授作報告。講座由肖瑛教授主持,張海東教授、甄誌宏副教授等以及部分本科碩博研究生們都到場參與🏊🏼♀️。
在將近1個半小時的講演中🕸,劉少傑教授首先從國際國內的社會局勢切入,用大量數據材料生動地說明了全球網絡化時代來臨以及中國網絡社會迅速崛起這一現實。在把社會本質界定為交往的前提下👸🏽,劉少傑教授提出網絡社會的根本特征是缺場的真實社會,並從交往形式的改變🧗🏿♂️、傳遞經驗的地位提升、社會認同的力量彰顯、權力結構重組四個方面論述了網絡社會崛起所帶來的一種更深刻的社會轉型💇🏼。同時,網絡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的新形態🪳👩🦱,蘊含著強大的社會力量,其崛起將同時引起人文科學研究方式的變革⏲。
報告結束後⚉,在場老師和同學紛紛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並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和認識。從玉飛同學提出對所謂的網絡時代是否到來,以及劉老師所說的網絡社會是否已是社會事實存在疑問。廖文凱同學認為劉老師的報告過於強調網絡發展的正面影響,但實際上對於網絡時代的負面後果也要考慮,網絡時代的發展是好是壞尚待檢驗。劉老師對於同學們的問題表示很感興趣📞🤽🏻♂️,並一一作了回應。甄誌宏老師認為劉老師的這一研究問題立足於社會的交往本質,分析了網絡技術發揮對於現代社會的深刻作用,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值得青年學者和學生去進行更多研究。
最後🙍🏽,肖瑛老師作了總結並高度評價劉老師提出的網絡社會是缺場的真實社會這一概念👨🏻🦼,認為該說法相比之前所說的虛擬社會更恰當地指出了當前網絡技術對於社會及其的影響作用🌀⛹🏻,在這一分析概念的指導下,學者們能夠對當今社會變遷作出更深刻的解釋,進而帶動社會科學研究方式的發展👗。(供稿: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