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上午👉🏻,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淳於淼 (M. David Chunyu)博士在B417會議室做了一場關於“突現的猶太區🐄🙎:紐約和芝加哥的黑人鄰居,1880-1940”主題報告🛌。本次講座由意昂3袁浩副教授主持🏗,意昂3体育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意昂3的同學共同分享了淳於淼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
淳於淼老師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是把美國黑人區作為一個現代現象進行歷史性分析🫅🏿,在針對美國黑人隔離區形成的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他更為贊成歷史學家的觀點,即美國黑人區的誕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1880年就已開始醞釀。淳老師力圖通過自己研究項目的剖析來啟發大家在方法論和研究思路上的開拓,通過描述性分析和解釋性分析的綜合運用來來證明研究結論,前者道明了美國黑人區形成醞釀的過程,後者則揭示了這種聚集的形成存在著種族歧視、社會流動分層等因素的影響。
淳於淼老師在分析具體操作時🧝♀️,著重介紹了居住隔離指標,並講述了研究過程中溯源1880、1920、1940年紐約和芝加哥地區兩地的電子化地圖的艱辛➿,總結了在空間地理和數量上兩地城市居住空間的異同🧸,得出在不同等級上隨著居住空間的縮小😀,隔離指數也呈顯著性的結論。作為一種過程的理論策略,淳於淼博士帶著“預測黑人是否居住隔離區”的問題意識,通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詳細分析,發現1940年前黑人區的隔離已經完成,而早在1980年居住隔離的態勢已經開始在黑人區形成。黑人的流動只能局限在區域內流動⏱👱🏽♂️,很難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流動👨🏻⚖️,而黑人本身經濟地位的提升並不能帶來他居住地位的提升。最後他特別強調了SES指標的重要性🤹🏻♀️,並詳細說明了在分析中的解釋力。
講座提問環節中,淳於淼博士與大家共同探討了政策因素的影響👨🏻⚕️、黑人隔離狀況的未來等問題👱🏼♂️,使得大家更為全面的了解了課題內容,收益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