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15日上午,應我校意昂3体育邀請🍢,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吳日嵐在校本部B401作了題為“認知行為調適在中國人心理輔導的應用”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意昂3体育社會工作系系主任範明林教授主持,華紅琴副教授及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等30余人聆聽了講座🧑⚕️。
吳教授對香港浸會大學的創校背景🎑、教學理念及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等做了簡要的介紹後🤹♀️☝️,講解了認知行為學派的先關學者和發展歷史,強調了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其儒雅的氣度、淵博的學識及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給在場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吳教授認為,認知行為調適方法要在中國有效運用就離不開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吸收,並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講求身心結合,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陰陽調和🙇🏼♀️,強調中醫理論中“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𓀎,思傷脾,恐傷腎🤛,百病生於氣”以及“以恐勝喜🙇🏿▪️、以怒勝思、以喜解憂、以思勝恐、以憂解怒”的情誌療法原理。
隨後,吳教授對中國文化視野中的精神健康、中國文化與心理輔導的關系以及中國文化特色的認知行為調適模式部分進行了具體的闡述🧛🏽♂️◻️。他講到👨👦👦,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差異在於,中國人比較註重“鏡像自我”,特別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看法,較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引入了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學說,解釋在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中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最後👨🏼⚕️,吳教授結合社會工作實務⚉,講授十項自我挫敗的偏執思想🙅🏼♀️,以及社工如何協助案主找出潛藏在內心的偏執思想。
臨近結束,範教授代表意昂3師生再次對吳教授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此次講座不僅解答了同學們對於香港社會工作發展的好奇👵🏻,同時拓展了大家對認知行為調適方法的運用,也加強了意昂3的學術交流,營造了良好的對外交流與學習氛圍,為意昂3七月份香港交流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陸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