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學術通訊:現代社會中的民俗之內在化and現代社會與民族誌研究法

創建時間:  2014-12-08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14年12月5日下午一點半開始,來自日本築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的德丸亞木教授和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教授為意昂3官网師生帶來兩場講座👬🏼。講座由意昂3体育耿敬教授主持,陳誌勤副教授擔任翻譯👩‍🔬,意昂3体育講師馬丹丹博士以及意昂3多名本碩博同學參與了講座✍🏽🦽。另外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意昂3的徐贛麗教授和王均霞博士也參加了此次講座🚵🏻,並參與互動交流。

德丸亞木教授講座的題目為“現代社會中的民俗之內在化(Internalization)”🖲🌠。德丸教授批評日本民俗學早期研究中重視記錄、探討民俗固態與本質部分研究方法的不足🥵,認為能動地分析記錄🧔‍♂️👃🏿、展現傳承與再編的動態性具有必要。從重視保存記錄轉向“文化客體化”🤸🏻‍♀️🧙🏼,日本學者研究關註到了民俗資源化、商品化、觀光化的社會語境與目的🤸🏿。立足於“文化客體化”基礎之上🦛,德丸教授關註民俗再次作為回歸民俗傳承主體(生活者)的事物被“內在化”的過程。報告以日本茨城縣北茨城市大津港的國家指定無形文化財“禦船祭”為例,探討了“禦船祭”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被當地團體作為復興嚴重受災的故鄉中的一環而利用的過程;地方團體在維持祭祀基本部分基礎上🦴🐴,能動地重新編排,賦予新的意義,成為地方重振與整合的活力源泉。

菅豐教授的講座題目為“現代社會與民族誌研究法——來自民俗學的視角”💆🏻♍️,其演講主要“通過自身田野調查的實踐經歷及其所展開的多樣化民族誌研究進行探索”👷‍♂️。菅豐教授首先指出在現代社會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以及民俗學研究方法都發生了變容,作為研究方法之一的田野調查法也需要作出新的變化。接著菅豐教授列舉“積極專訪”🚪、“本土民族誌”、“自我民族誌”等十幾種新的民族誌手法,認為“每一個民俗學研究者應該從多樣性的手法中進行選擇,對‘對於什麽調查?為了什麽調查?如何闡明事實?’這樣的問題進行深入考究✫,對適應各種各樣的問題關心、文化事象以及研究目的的田野調查展開探討。”隨後菅豐教授指出民俗在空間流動上出現的“民俗的脫地域性”以及涉及到民俗的相關行為者所形成的“民俗的脫立場性”現象📿,認為在新的情況下“必須把在不同的位相中登場的民俗的動態的聯動(linkage)作為課題進行探討”。並且通過例舉其在中國🚴🏼‍♂️、日本、夏威夷、韓國等地所做的有關“花鳥字”的田野來解釋與“民俗的脫地域性”相關的多點民族誌的研究🍝;對於涉及到“民俗的脫立場性”相關的自我民族誌,菅豐教授例舉其親自參與的鬥牛的研究來進行說明。最後🙇‍♂️,菅豐教授強調🚽,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時,更需要註意的是“為了什麽而研究”,而且,“這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研究方法的探討,而是對民俗學其本身的現代方向性以及所具有性質展開的探討”。

在互動環節,德丸亞木教授根據自己研究實例對同學提出的民俗文化是否一定會經歷一個先外在化然後再內在化的過程進行解答;菅豐教授舉自己鬥牛的例子來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有關價值中立🥤、脫立場性等問題👰‍♀️。

兩位教授對民俗在當下社會新動向的關註以及民俗學方法論的前瞻性理解,對於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讓參與兩場講座的師生受益匪淺,意猶未盡🥷🏿。(供稿:趙誌勝、胡玉福


上一條🫕:學術通訊: 中國文化:起源與特征——以中國傳統“家”文化為中心

下一條👨🏿‍🎨:學術通訊🦘:“海上絲綢之路”的社會文化基礎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學術通訊:現代社會中的民俗之內在化and現代社會與民族誌研究法

創建時間:  2014-12-08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14年12月5日下午一點半開始,來自日本築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的德丸亞木教授和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教授為意昂3官网師生帶來兩場講座。講座由意昂3体育耿敬教授主持,陳誌勤副教授擔任翻譯,意昂3体育講師馬丹丹博士以及意昂3多名本碩博同學參與了講座⛲️。另外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意昂3的徐贛麗教授和王均霞博士也參加了此次講座,並參與互動交流。

德丸亞木教授講座的題目為“現代社會中的民俗之內在化(Internalization)”。德丸教授批評日本民俗學早期研究中重視記錄、探討民俗固態與本質部分研究方法的不足,認為能動地分析記錄💂🏿‍♂️、展現傳承與再編的動態性具有必要。從重視保存記錄轉向“文化客體化”,日本學者研究關註到了民俗資源化🐢、商品化🏺、觀光化的社會語境與目的💥。立足於“文化客體化”基礎之上🍂,德丸教授關註民俗再次作為回歸民俗傳承主體(生活者)的事物被“內在化”的過程。報告以日本茨城縣北茨城市大津港的國家指定無形文化財“禦船祭”為例,探討了“禦船祭”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被當地團體作為復興嚴重受災的故鄉中的一環而利用的過程;地方團體在維持祭祀基本部分基礎上🧑‍🎓,能動地重新編排,賦予新的意義🙍,成為地方重振與整合的活力源泉。

菅豐教授的講座題目為“現代社會與民族誌研究法——來自民俗學的視角”,其演講主要“通過自身田野調查的實踐經歷及其所展開的多樣化民族誌研究進行探索”♛。菅豐教授首先指出在現代社會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以及民俗學研究方法都發生了變容🤷🏻‍♀️,作為研究方法之一的田野調查法也需要作出新的變化😱。接著菅豐教授列舉“積極專訪”、“本土民族誌”、“自我民族誌”等十幾種新的民族誌手法,認為“每一個民俗學研究者應該從多樣性的手法中進行選擇🔢,對‘對於什麽調查?為了什麽調查?如何闡明事實?’這樣的問題進行深入考究🤦🏼‍♀️,對適應各種各樣的問題關心🛺、文化事象以及研究目的的田野調查展開探討。”隨後菅豐教授指出民俗在空間流動上出現的“民俗的脫地域性”以及涉及到民俗的相關行為者所形成的“民俗的脫立場性”現象,認為在新的情況下“必須把在不同的位相中登場的民俗的動態的聯動(linkage)作為課題進行探討”。並且通過例舉其在中國🛩、日本🐑、夏威夷👂、韓國等地所做的有關“花鳥字”的田野來解釋與“民俗的脫地域性”相關的多點民族誌的研究🥱💇‍♂️;對於涉及到“民俗的脫立場性”相關的自我民族誌,菅豐教授例舉其親自參與的鬥牛的研究來進行說明🧛🏿‍♂️。最後🏯,菅豐教授強調,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時,更需要註意的是“為了什麽而研究”🌹,而且,“這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研究方法的探討🧑🏻‍🎤,而是對民俗學其本身的現代方向性以及所具有性質展開的探討”💠。

在互動環節,德丸亞木教授根據自己研究實例對同學提出的民俗文化是否一定會經歷一個先外在化然後再內在化的過程進行解答🈵;菅豐教授舉自己鬥牛的例子來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有關價值中立🎏、脫立場性等問題。

兩位教授對民俗在當下社會新動向的關註以及民俗學方法論的前瞻性理解🍚,對於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讓參與兩場講座的師生受益匪淺💦,意猶未盡💈。(供稿🦸🏻‍♀️☎️:趙誌勝🥰、胡玉福


上一條:學術通訊: 中國文化🥗:起源與特征——以中國傳統“家”文化為中心

下一條🧑🏼‍🔧:學術通訊🎡:“海上絲綢之路”的社會文化基礎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