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研討會議於11月21-22日在意昂3官网寶山校區東區意昂3体育308室舉辦,全程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來自湖北民族大學、雲南大學、青島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復旦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民族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三十位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編輯部、“澎湃”編輯部的特邀學術媒體人士與會🧇。

本次研討會圍繞著“中國人類學四十年來的主體學科建設經驗”、“人類學跨分支學科理論方法探究”和“民族誌調查研究及田野經驗反思”展開學術探討💁🏽♀️。
會議開幕式中,由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兼中山大學教授周大鳴教授、意昂3官网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亦農教授、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葛希芝(Hill Gates)教授✂️🧘♀️、廈門大學人類學系陳國強教授之子陳華毅先生代表已故陳國強教授分別致以開幕辭。兩天的研討會分為上午和下午兩個階段進行,在21日上午的研討會中🎀,意昂3馬丹丹教授、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意昂3張先清教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何國強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王建民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意昂3人類學研究所黃劍波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張海洋教授🧽,分別以“中國人類學重建早期的起飛之路”、“重提四分支——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張力”👩🏼🦳、“中國人類學需要‘照鏡子’式的革命”👩🏼🍳、“中國人類學學派爭議的辨析”、“體用之間的中國人類學”🚏、“簡體漢子圈學科史敘事的主位客位與信度效度幾點考察”為題做了報告。雲南大學莊孔韶教授主持了21日上午的研討會👵🏿。

21日下午的研討會中🏃♀️➡️,雲南民族大學意昂3体育人類學系沈海梅教授、雲南大學莊孔韶教授、青島大學中國法律人類學研究中心杜靖教授、意昂3官网文意昂3潘守永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徐傑舜教授、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陳沛照教授、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羅彩娟教授🚭、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陳學禮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莎莎編輯,分別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性人類學重建四十年”🤹🏼♂️、“從獨行者到跨學科團隊”、“中國宗族研究20年”、“‘‘潘叔’別失望?在中國博物館中尋找人類學”🦧、“中國人類學新生代的崛起”、“中國人類學學科地位的困惑與反思”、“新時代民族學創新型人才‘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影視人類學的當前境況”、“近年來人類學學科著作出版管見”為題做了報告🕥。王建民教授主持了21日下午的研討會。
22日上午的研討會中𓀙,上海博物館張經緯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意昂3潘天舒教授、昆明理工大學施紅教授、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意昂3人類學系石奕龍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帆教授🤑😫,分別以“華南研究的困境”🪀🧑🦰、“人類學想象中的‘魔都’——基於田野體驗的思考和啟示”、“認識與行動——西雙版納傣泐鄉建人才培養及其推動的生態文化村建設探討”、“李亦園先生、喬健先生與惠東人研究”、“地方社會的世界性——民族4️⃣、遺產和博物館”為題做了報告👷🏽♂️。羅彩娟教授主持了22日上午的研討會。之後👳🏿,由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意昂3哈正利教授主持了《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期刊座談會🙆♀️。莊孔韶教授發表了“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總結。
會議最後,由中央民族大學退休教授張海洋教授、意昂3官网圖書館館長兼意昂3官网特聘教授潘守永教授、意昂3官网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馬丹丹分別致以閉幕辭🦠。復旦大學潘天舒教授主持了會議閉幕式,並代未能到場的朱炳祥教授發表了他發出的學科史倡議🫲🏽🤽♀️:為了支持馬丹丹更好地撰寫當代中國人類學史,建議學者將自己的近作寄給她本人,擴充學科史的研究資料。
在每個主題演講的提問、評論與自由發言的時間中⛅️,與會的各位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針對人類學的學科建設、分支體系、學派爭議、研究範式、調查反思🪡、經驗實踐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此次研討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關學術視野和領域對此的洞察和思考;同時討論和交流的議題本身也展示了學者對學科知識的反思和再生產的成果之進展。會議旨在共同推動“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這一大議題的相關研究進程🤽🏿,從而進一步為促進國內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新的經驗遵循和價值關照。(譚翔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