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陳誌勤“大禹祭典”報告暨“費孝通學術論壇”第6期

創建時間🙁:  2009-02-21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09年2月20日下午,“費孝通學術論壇”第6期在E研究院拉開帷幕🕵🏻,也是開學以來冬季下半學期第1期。陳誌勤教授作題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再創造與國家𓀔、地方👷🏽、民間的互動―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祭典”為例―”的講座👰🏽‍♀️。論壇壇主張江華教授主持,耿敬、楊鋥老師評議🤾🏿‍♂️,黃景春、董國禮等社會學系教師參與討論。

2000年以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盛世,國家與社會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工程的復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湧現出具備出色策劃才能的民間精英,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商機,而且🤺,學者也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論證中,中間層似乎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中托舉出來🌇。

陳誌勤教授以紹興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祭典”為事例,通過探討在地方文化開發中“傳統”創造和“民俗”利用的現象和過程,揭示這種過程運行中的國家整合🙆🏽、地方開發、宗族變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具體事例是從民間社會的大禹信仰•祭祀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禹祭典”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來探討有關國家整合和地方開發的問題,而宗族變化的事例是以紹興市禹陵村(被認為是為大禹守陵而形成的村落)的大禹姒姓宗族“後裔”為主。

陳誌勤老師以鮮活的田野素材、細致的文獻梳理,描述了大禹祭典經歷了從公祭到國祭🧑🏻‍🎓、從官俗到民俗以及民祭傳統重現的變化過程。“從公祭到國祭”包含了形式與意義兩方面的“再創造”:從形式上增強傳統色彩、從意義上強化民族意識,來自實地考察的田野照片向我們展示了大禹祭典已經形成了一個皇陵等級的復原“地景”👨🏼‍🌾,“大禹祭典”復原帝國時期的“公祭”景觀、正統、嚴謹的儀式規範頗似《儒林外史》恢復孔祭的場面🙈👰🏼‍♀️,而一度大禹由迎神賽會的治水⬇️、防水災功能性的神演變為民族英雄和“弘揚民族英雄和發展旅遊事業”的英雄祖先。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禹陵村被搬遷,反倒平地而起變戲法一樣再造了一個表演性的“禹陵村”🪝👰🏽‍♂️,官俗創造的“大禹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徹底實現了從官俗到民俗,陳誌勤老師表述的“‘所有’的正當性”,也包括了主體的被置換。那麽民祭是否就蕩然無存呢🏊🏻‍♀️?非也。“正因為政府的舉措🏡,也促使禹陵村人認識到這種民俗文化的價值💦。”“這個原本沉寂沒有人關註的村落📚,因為移民使他們產生文化的“覺醒”和“復興”🕵🏽‍♀️,並成立了結合農村和城市的社團性組織,如姒姓研究會這樣的民間學術團體以及為了每年的祭祀而生成的民間信仰組織等……”民祭的努力收到了效果🕰👩🏽‍🏭,2005年7月10日(農歷6月6日)和12月21日(冬至)🤐🧙🏻,進行了由禹陵村為主的有紹興當地1000多人參加的民祭活動。

在得出民族誌基礎上縝密🌁、平實的結論後🤫,報告人在結語中概括道:“在這樣的民俗空間中,各方面的利害關系者互相糾葛、互相纏繞🏊🏻‍♂️,孕育了民俗文化的衰退👩🏽‍🔬、消失、繼承🗾、再生和創造的復雜的運動狀態。國家、地方、民間在互動中👩🏽‍🎤,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呈現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復雜趨勢1️⃣。”

報告人並非描述大禹祭典🅰️,而是關註大禹祭典背後牽動的國家、地方與民間的互動演變🫳🏽,即“復雜的運動狀態”。這和黃曉春博士試圖探討技術與製度的互動背後的製度邏輯有所不同,後者關註的是“技術紮根期”這樣一個技術嵌入製度的成熟過程,而陳誌勤在厚描“互相纏繞”究竟是怎樣互相纏繞🗾,而不是泛泛而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視角論述“多元權威”的並存,從“大禹祭典”生動的個案中♣️,可以看出市場的原動力、地域認同等匯聚而成的“地方性權力”正在崛起🧑‍⚕️,這也正是主持人張江華教授提綱挈領式的發問:地方史何時插入歷史🍉,成為獨立的地方?相對於以往地方的衙門僅是皇權的代理人而言🧽。如果再回顧“費孝通學術論壇”第1期肖瑛的“復調社會”涵蓋性的“社會”概念🈷️🧙🏽‍♂️,在“復調社會”的大作中,肖瑛提出了將“傳統的復興”即共同體傳統嵌入公民權、財產權所代表的“公共領域”中,以此描述三種傳統“互相纏繞”共同構建的“復調社會”,在第一稿中🙏🏼,肖瑛以“社會治理”來統轄互動論,到了第二稿,我們發現,“社會治理”被輕輕地彈去了👆🟪,而代之以無有結論的“懸置”🙅‍♀️,是的,只能懸置,而沒有斬釘截鐵的理想國,哪怕是眾聲喧嘩。那麽在社會學的背景下再來重現“大禹祭典”民俗學範疇的個案,值得檢討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從官俗到民俗👨🏿‍🚒,所有的正當性,質詢的是“纏繞”中的不平等關系,地方主義在市場與政治的幹預下重塑自身的主體性,也在建構民之主體,“再創造”的過程也是重新尋找客體之主體的過程🎃,同時也是擠壓趨力下被邊緣化的過程,雖然被邊緣化也是重新發現自我的反思過程。於是👭🏻,該過程就和路易莎宣描述的西南少數民族苗族因邊緣而獲得展演(performance)的主體性異曲同工,在自我認同的同時保持著清醒的反思能力,“我表演給你看看你想看的”!禹陵村的姒姓宗族重獲了“英雄祖先”歷史心性的生命力,且是原旨性的♻️,這一點倒是和王明珂所描述的羌族(四川茂縣)攀附“大禹故裏”遙遙呼應,浙江一度聞訊而來尋根👩🏽‍🔬,被擠壓的“兄弟祖先”歷史心性不過漂移到了華夏邊緣,而這一切究竟如何與社會學👘、人類學均被困住的(stuck in)我與他者纏繞的“社會”觸類旁通,貢獻民族誌的知識論貢獻,無論是人類學,還是民俗學,對於它們而言⏺,均是共同的挑戰與並肩的戰友。借用張江華教授在課上一句平淡之極而感人至深的言論:我依賴於他者🧑‍🤝‍🧑,只不過我不承認,但等我老了🧙🏿‍♀️♞,我總要承認。

“費孝通學術論壇”自去年11月開壇以來🤍,不覺已有6期🛼,6位報告人留下了他們寶貴的身影🤌🎅🏽、痕跡、聲音和笑容,留下了他們的知識,加上評議人的新舊面孔,庫拉圈的流動已略見循環🍯。為了打造精品論壇,壇主與助理可謂戰戰兢兢、苦心經營,為了保障論壇的會務工作✴️,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團隊可謂全力以赴、任勞任怨,然而時代又不容延緩🦂,學術的道路走過坎坷🧑‍🎨、孤獨、誤解,相信這支團隊一定能夠迎來論壇學術的春天。在此,謹代表人類學會務團隊向參與、支持“費孝通學術論壇”的社會學系師生致以誠摯謝意。

圖:張青(意昂3官网藝術研究院)


上一條🤏🏽❤️‍:日本長野大學安井幸次教授來社會學系作學術交流訪問

下一條👴🏼:黃曉春“碰撞與融合”報告暨“費孝通學術論壇”第4期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陳誌勤“大禹祭典”報告暨“費孝通學術論壇”第6期

創建時間:  2009-02-21  樊傑   瀏覽次數:   返回

2009年2月20日下午,“費孝通學術論壇”第6期在E研究院拉開帷幕👨‍🦱,也是開學以來冬季下半學期第1期。陳誌勤教授作題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再創造與國家、地方🔂😫、民間的互動―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祭典”為例―”的講座。論壇壇主張江華教授主持🚦,耿敬、楊鋥老師評議,黃景春🏓、董國禮等社會學系教師參與討論。

2000年以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盛世,國家與社會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工程的復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湧現出具備出色策劃才能的民間精英,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商機,而且9️⃣,學者也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論證中🌟,中間層似乎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中托舉出來。

陳誌勤教授以紹興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祭典”為事例,通過探討在地方文化開發中“傳統”創造和“民俗”利用的現象和過程🥏,揭示這種過程運行中的國家整合👲🏻、地方開發、宗族變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具體事例是從民間社會的大禹信仰•祭祀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禹祭典”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來探討有關國家整合和地方開發的問題,而宗族變化的事例是以紹興市禹陵村(被認為是為大禹守陵而形成的村落)的大禹姒姓宗族“後裔”為主。

陳誌勤老師以鮮活的田野素材、細致的文獻梳理,描述了大禹祭典經歷了從公祭到國祭、從官俗到民俗以及民祭傳統重現的變化過程。“從公祭到國祭”包含了形式與意義兩方面的“再創造”:從形式上增強傳統色彩、從意義上強化民族意識,來自實地考察的田野照片向我們展示了大禹祭典已經形成了一個皇陵等級的復原“地景”,“大禹祭典”復原帝國時期的“公祭”景觀🧑🏽‍💻、正統、嚴謹的儀式規範頗似《儒林外史》恢復孔祭的場面,而一度大禹由迎神賽會的治水、防水災功能性的神演變為民族英雄和“弘揚民族英雄和發展旅遊事業”的英雄祖先。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禹陵村被搬遷,反倒平地而起變戲法一樣再造了一個表演性的“禹陵村”,官俗創造的“大禹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徹底實現了從官俗到民俗😀,陳誌勤老師表述的“‘所有’的正當性”,也包括了主體的被置換。那麽民祭是否就蕩然無存呢?非也。“正因為政府的舉措,也促使禹陵村人認識到這種民俗文化的價值🧑🏼‍💻。”“這個原本沉寂沒有人關註的村落📏👐🏿,因為移民使他們產生文化的“覺醒”和“復興”,並成立了結合農村和城市的社團性組織👨🏿‍💻,如姒姓研究會這樣的民間學術團體以及為了每年的祭祀而生成的民間信仰組織等……”民祭的努力收到了效果👩‍👩‍👧‍👧,2005年7月10日(農歷6月6日)和12月21日(冬至)🏢,進行了由禹陵村為主的有紹興當地1000多人參加的民祭活動。

在得出民族誌基礎上縝密、平實的結論後,報告人在結語中概括道:“在這樣的民俗空間中,各方面的利害關系者互相糾葛🪅👷‍♀️、互相纏繞,孕育了民俗文化的衰退、消失、繼承🧜🏿、再生和創造的復雜的運動狀態。國家🍵、地方、民間在互動中👩‍🍳,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呈現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復雜趨勢。”

報告人並非描述大禹祭典,而是關註大禹祭典背後牽動的國家⟹、地方與民間的互動演變🤌🏿,即“復雜的運動狀態”。這和黃曉春博士試圖探討技術與製度的互動背後的製度邏輯有所不同,後者關註的是“技術紮根期”這樣一個技術嵌入製度的成熟過程⁉️,而陳誌勤在厚描“互相纏繞”究竟是怎樣互相纏繞,而不是泛泛而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視角論述“多元權威”的並存,從“大禹祭典”生動的個案中🤼‍♀️,可以看出市場的原動力、地域認同等匯聚而成的“地方性權力”正在崛起😆,這也正是主持人張江華教授提綱挈領式的發問🧚🏻‍♂️:地方史何時插入歷史,成為獨立的地方🏄🏽?相對於以往地方的衙門僅是皇權的代理人而言。如果再回顧“費孝通學術論壇”第1期肖瑛的“復調社會”涵蓋性的“社會”概念,在“復調社會”的大作中,肖瑛提出了將“傳統的復興”即共同體傳統嵌入公民權🔝、財產權所代表的“公共領域”中,以此描述三種傳統“互相纏繞”共同構建的“復調社會”📴,在第一稿中🈶,肖瑛以“社會治理”來統轄互動論🚣🏿‍♂️,到了第二稿🐹,我們發現,“社會治理”被輕輕地彈去了🤦🏿‍♂️,而代之以無有結論的“懸置”,是的,只能懸置,而沒有斬釘截鐵的理想國,哪怕是眾聲喧嘩☎️🏔。那麽在社會學的背景下再來重現“大禹祭典”民俗學範疇的個案,值得檢討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從官俗到民俗🤜🏻,所有的正當性🦸2️⃣,質詢的是“纏繞”中的不平等關系,地方主義在市場與政治的幹預下重塑自身的主體性,也在建構民之主體,“再創造”的過程也是重新尋找客體之主體的過程,同時也是擠壓趨力下被邊緣化的過程🥩🧒🏼,雖然被邊緣化也是重新發現自我的反思過程🤵🏽‍♀️。於是,該過程就和路易莎宣描述的西南少數民族苗族因邊緣而獲得展演(performance)的主體性異曲同工,在自我認同的同時保持著清醒的反思能力♉️,“我表演給你看看你想看的”!禹陵村的姒姓宗族重獲了“英雄祖先”歷史心性的生命力,且是原旨性的,這一點倒是和王明珂所描述的羌族(四川茂縣)攀附“大禹故裏”遙遙呼應,浙江一度聞訊而來尋根♨️,被擠壓的“兄弟祖先”歷史心性不過漂移到了華夏邊緣🫸🏿,而這一切究竟如何與社會學✊🏿、人類學均被困住的(stuck in)我與他者纏繞的“社會”觸類旁通,貢獻民族誌的知識論貢獻🪬,無論是人類學🟢,還是民俗學,對於它們而言🌆,均是共同的挑戰與並肩的戰友。借用張江華教授在課上一句平淡之極而感人至深的言論:我依賴於他者👇🏻,只不過我不承認,但等我老了🧑🏽‍🦱,我總要承認。

“費孝通學術論壇”自去年11月開壇以來,不覺已有6期,6位報告人留下了他們寶貴的身影👠、痕跡、聲音和笑容,留下了他們的知識🆙,加上評議人的新舊面孔👑,庫拉圈的流動已略見循環。為了打造精品論壇,壇主與助理可謂戰戰兢兢、苦心經營,為了保障論壇的會務工作🧑🏿‍🔧,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團隊可謂全力以赴🙆、任勞任怨,然而時代又不容延緩,學術的道路走過坎坷、孤獨、誤解🤵🏿‍♀️🏗,相信這支團隊一定能夠迎來論壇學術的春天。在此,謹代表人類學會務團隊向參與、支持“費孝通學術論壇”的社會學系師生致以誠摯謝意。

圖:張青(意昂3官网藝術研究院)


上一條🦦:日本長野大學安井幸次教授來社會學系作學術交流訪問

下一條🦻🏽:黃曉春“碰撞與融合”報告暨“費孝通學術論壇”第4期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