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帶頭人田兆元教授做客上大b417💃🏻👨🏻🎓,為群學社的本科生🌶、社會學系研究生做了《文化的建構者與研究者——民俗學與民俗學者的使命漫談》演講,有關民俗學學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的思考。耿敬主持👩🏿🦳,張江華🪩、陳誌勤、黃景春等同仁參與討論。報告集中了他這麽多年從事民俗學🙋🏻♀️、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既有現實關懷的積極性🫸🏻,又有學科建構♡、整合的雄心,實際上,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歷🧝🏿♂️,反而激勵其重新表述民俗學的自信,從民俗學研究對象的重新定義可以看出🍗,精英思想如何貫註一向強調“親民性”民俗學,這種積極的主體表述的取向,乍看出其不意⚓️,實則是民俗學開始在建構與研究的身份轉換之間尋求對文明的挑戰與回應。
講座分為以下幾個要點:1. 首先解釋民俗學的雙重使命🧲:文化的建構者和文化的研究者🏚🐚;2. 描述是基礎;3. 何謂民俗;4. 幾個案例;5.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6. 民俗學的態度🧙🏿♀️;7. 民俗學的未來👨🏽🔬。在每一個要點的講解中,田老師都會引用許多民俗學案例,包括他參與的🙋🏿♂️、發現的和經歷的田野經驗,使我們看到,他並非在書齋裏“建構”🚛,而是有強烈的現實輻射意識,這是這次講座的一大特色。田老師對民俗的定義與一般民俗學教材對民俗的定義不同🥋,通常對民俗的定義是:生活模式或下裏巴人,他則認為🙉,民俗是華彩的🧑🏿🏭、凸顯的、非日常的、經典的、精英的⚖️、雅致的……🕵🏼♀️。他又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機會,給民俗學者提供了走入浩瀚的民俗資源或“采風”的契機🎷,有了資源或材料,運用民俗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建構🙍🏼,進而🐿,有了描述的基礎,尋求理論的提升與規則的建立🥙,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可為我所有💆🏿,又可以扭轉研究者“純研究”的思維方式,從研究者轉向“資源的開發者”🙋🏿,就民俗資源應用方面是大有潛力可開拓🧧,換句話說🐉,在民俗的代理人領域,民俗學者可以與業余身份的民間精英爭奪話語權,參與文化工程,包括民間信仰🧔♀️⚀、紅白喜事,積極的地方在於,我們可以運用我們的民俗知識造福人民。在致力“有為”的過程中,田老師不失幽默地表現了民俗學者邁向應用或濟世應具有的智慧,點那些可燃的燈,敲發聲的鐘;是機會🧑🏻⚖️,但非唯一;不可皇帝不急急太監🛌🏻,不可越俎代庖等,就是保留這種靈活、容忍和退讓的心態📣,使得民俗學者在處理民俗學學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時遊刃有余💪🏻、進退有章🔩,大有道家的平常心取舍🍬👩🏭。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民俗學者與現實貼近甚或也無法規避迎合工具理性的需要,不過,田老師在最後民俗學的展望中充分表達了理想主義的超越,文化自信的到來。他具體表述道👩🏼🌾,多元世界的格局🧑🏼💼☝🏿,文化遺產保護為民俗學的發展展現出燦爛的前景🌨,民俗學的發展與從事民俗學學科的人員素質息息相關等。民俗學暫時遇到了瓶頸和困難🏃🏻♀️,不過機遇與困難並存,自強不息👧,創造人類學美好的未來👼🏻。田兆元老師的民俗學報告與其是講座🙋♂️,不如說是一個學科帶頭人為學科的萎靡氣氛註入的強心劑,一掃民俗學流露的悲觀主義,不由精神渾身一震。
主持人耿敬談了對同門師兄🧑🏽🏭、兼同事多年的田兆元的了解💿,作了畫龍點睛的總結🧝🏼♀️:徹底的理性主義者🧑🏽🚒;本位主義強的人🧑🏼⚖️👨🏿🎨;踐履精神👐。換句話說,始終有熱情🖖🏻,坐得下來,走得出去。借田老師的東風🙍🏼♂️👩🏻🎓,他鼓勵民俗學的同學們不要放棄學術誌業。講座在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