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費孝通學術論壇第20期🦸🏿🧑🦲,範明林副教授主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的研究——以上海四個非政府組織為個案”🕵🏼,肖瑛教授主持,楊鋥與孫秀林作評議,耿敬、金橋↙️、欒博、應可為、馬丹丹等老師參與討論,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參與講座並熱烈回應。
該報告是範明林老師的博士論文的一部分🤦🏽♂️,該題目源於作者對非政府組織發展不平衡的思考:經濟與非政府組織成正比嗎?基於此,他開始考察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系,以四個非政府組織為例,采取個案研究方法,探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互動模式👃。運用法團主義和市民社會理論作為理論維度🤙🏽🫄,由此分析四類非政府組織在坐標軸的位置,即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互動的譜系模式,分別表現出法團主義傾向和市民社會傾向,前者的特點是:授權🤷♀️、控製和壟斷💣,後者的特點是自主性、自治性和契約化,並由強到弱依次表現為:庇護關系、依附關系⚜️🤲🏻、間接介入關系、協商關系、合作關系和夥伴關系,結果發現:法團主義傾向的非政府組織要多於市民社會傾向的非政府組織。探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關系這一議題,必然要上升國家與社會關系這一個主題的討論👷🏻♀️,因此,範明林又延伸了他對1978年改革開放前後國家與社會關系變化的模式圖𓀄:從直柱狀的總體性支配轉向漏鬥形的不均衡開放狀態😚,即上層政府部分放開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但是在基層政府依然體現總體性支配的控製📓,從個案研究聯系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初步格局🖖🏻:法團主義仍然是社會改革思路🤾🏿,至少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關系處理中成為較為優勢的製度安排。
孫秀林質疑了“法團主義強、市民社會弱”的兩極緯度👷,並提問有沒有市民社會、以及在什麽意義上國家與社會在區級政府是分開的等問題;楊鋥肯定了該報告的理論視角有聯想的空間🧑🏽🦰,但以新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一體化針砭法團主義與市民社會的兩極化傾向👉🏼;馬丹丹質疑缺失了革命與社會運動的視角🏋🏻♂️,使得法團主義與市民社會的譜系平面化🧑🏻💻🧜♂️、靜態化;同學們也分別就非政府組織的註冊與非註冊的研究局限提出經驗案例……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肖瑛作總結,收斂了批評和分歧👾,並且進一步在報告人的邏輯脈絡裏提出“法團主義為什麽生產不出社會”等問題,範明林老師回應得有理🚿、有節而有力,又不乏謙虛與誠懇,使得報告人與主持人的紳士風度成為會場一道綠色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