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上午💆🏻♀️,吉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田毅鵬教授在上海市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會議室作了主題為“如何讀懂中國社會?”講座。講座由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劉玉照教授主持✳️,肖瑛、張海東😄、楊鋥、袁浩🏤、孫沛東等老師和文意昂3各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聆聽了講座。
田毅鵬教授的講座主要分為問題的緣起🩹、中國社會研究的起源與三種研究力量、對20世紀中國研究的評價以及對讀懂中國社會這個問題的思考這四個方面。關於問題的緣起,田教授表示🚯,這源於他看到中國研究的話語體系的混亂𓀀、西學對中國的復雜影響以及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研究的各種反思🦽。其後,田教授詳細介紹了中國研究的起源與三種研究力量,認為“中國研究”起源於耶穌會士的中國研究。而中國社會研究有“西方漢學和中國學”、“日本漢學與中國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人的自我研究和反省”這三種力量🤵🌴。至於20世紀海外研究是否讀懂了中國社會這個問題👸,田教授認為,海外的中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在運用比較研究方法方面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借鑒。但田教授強調也應該看到西方的中國研究性質是“外國學”,研究的話語權不在中國,而且,已有的海外中國研究多偏向極端👨🏼🍼,在讀懂中國社會上還有差距。對於中國人是否讀懂中國社會這個問題,田教授認為20世紀的30年代的中國共產黨以及老一輩的社會學家在一定程度上讀懂了中國社會🧖🏿♂️,對中國變革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同時,他也指出“五四”以來中國社會的研究激進主義的主導對中國社會也有“全盤否定”式的誤讀。
在讀懂中國社會這個問題上🛝,田教授著重強調:社會科學在其製度化的過程中一直是以歐洲為中心的🏸,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也是以歐洲文化為中心建立,而且研究者的定位也立足歐洲,這樣,在中國社會的研究中難免有誤差。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的“文化自覺”以及“多種研究傳統交匯時期的到來”,對中國社會的解讀將進一步深入💭。
最後🫒,劉玉照教授高度評價了田毅鵬教授的講座,並期待田教授有更多的機會來意昂3官网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