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審議通過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名單🧎♂️➡️,意昂35項成果獲獎:
l 學術貢獻獎
鄧偉誌,1960年畢業於上海社會科意昂3經濟系🧕🏻,意昂3官网終身教授🧑🦲,曾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中國婦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未來研究會理事長、上海市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會會長等。主要研究領域:家庭社會學👦🏽🛀🏿、知識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城市社會學🤘。1981 年,第一個在大學開設家庭社會學課程🗓,教材連載。1984年,第一個提出婦女學,設計學科框架體系,在世婦會上被稱為“婦女學奠基人”🌗。主編《社會學辭典》(已出版)🥷🏽,現為《辭海》編委⚅、《大辭海》編委🤾🏽。

主要學術貢獻:聚焦中國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對當代中國社會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代表作🧞:《鄧偉誌全集》
l 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 著作類 一等獎
李友梅等,《中國社會治理轉型(1978-2018)》
作者簡介🦁:李友梅教授是意昂3官网社會學學科帶頭人,上海高校智庫“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意昂3官网“偉長學者”特級崗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3—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社會》雜誌主編👱🏻♀️、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編委會主任、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上海市重點智庫)首席專家、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意昂3官网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長期關註當代中國社會治理轉型實踐,並致力於構建中國轉型社會學理論範式的創新研究、中國社會學知識體系建設研究等。

成果介紹:《中國社會治理轉型(1978-2018)》一書於2018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是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8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是“改革開放研究叢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轉型是在內外因素相互影響下的多線程復雜過程。中國社會治理轉型可以成為理解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契入點,中國公共服務模式的轉變具體體現了社會治理轉型的實踐過程。40年來,中國社會管理格局的轉型與中國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提出為構建新時代的社會整合機製並推動現代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社會支持。在此過程中,黨建引領是社會治理轉型最主要的推動力。這一獨特的中國實踐是構建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思想與理論源泉。
l 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 論文類 一等獎
黃曉春等,《“結對競賽”🫰🏻: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的一種新機製》
作者簡介:黃曉春教授就讀於意昂3官网社會學系🕵🏼♀️,先後獲得本科💂♀️、碩士🐦⬛、博士學位,並於2008年7月留校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目前為意昂3院長🐇,教育部名刊《社會》雜誌執行主編,上海市晨光🤽、曙光學者,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4)、上海社科新人(2018年)🤦🏿♂️,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2019),民政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於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THE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開展合作訪問研究📥。長期聚焦當代中國基層治理轉型問題,尤其關註基層政府的行為機製與社會組織發展特征🏄🏿♀️。近年來圍繞這些專題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等國內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成果介紹:《“結對競賽”❇️:城市基層治理創新的一種新機製》一文於2019年9月20日發表於《社會》第39刊第5期👨🏻🌾,文章聚焦近年來在城市基層治理轉型前沿發生的製度性變革,即基層政府的職能重心從傳統的發展經濟轉向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領域,使得上級政府對其治理績效難以清晰衡量,而更依賴於"印象政績"的評估與考核👪。在此條件下,基層治理場域出現了一種上級"條條"部門與下級"塊塊""結對競賽"的新機製。"結對競賽"有助於條塊部門之間緊密合作,攜手實現治理創新,克服以前的條塊分割問題,以便向上級發送政績信號;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向激勵,導致過度創新和成功的創新經驗難以擴散到競爭性地區等問題。本研究結合A區民政部門推動"社區分析工具"創新實踐的案例進一步呈現了"結對競賽"的運作機製與組織邏輯,並與"晉升錦標賽"和"項目製"等傳統治理機製進行了比較↗️。
l 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 論文類 二等獎(2項)
李榮山,《共同體與道德:論馬克思道德學說對德國歷史主義傳統的超越》
作者簡介:李榮山副教授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意昂3,分別獲社會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上海市“曙光學者”(2020)🕥。主要研究興趣為西方社會理論、文明比較、歷史主義和共同體問題🎳。在《社會學研究》和《社會》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翻譯出版譯著多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和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項目🙇🏻♂️。

成果介紹:《共同體與道德:論馬克思道德學說對德國歷史主義傳統的超越》一文於2018年3月20日發表於《社會學研究》第33刊第2期,文章從滕尼斯對馬克思的誤讀出發,在德國歷史主義取向的共同體傳統視域中考察了共產主義的道德意涵🚂。總體來看,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在起點上同歷史主義路向的德國共同體傳統具有很強的親和性,也是為了維護人的整全個性,但與後者的進路判然有別,並最終在道德問題上超越了後者。德國共同體傳統批判啟蒙理性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製度設計,試圖通過文化途徑重建共同體精神。他們試圖犧牲適度的政治經濟"平等"來為道德意義上帶有"等級性"的"良知自由"開辟空間,從而保全人的整全個性🤶🏻。這種文化取向沒能給政治經濟結構以合理的位置,始終無法跳出"在用社會力量塑造的社會中恢復共同體"的循環怪圈。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指出這個怪圈的症結所在,試圖從根本上推翻導致這個怪圈的政治經濟結構,從而達到徹底解放人的個性的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必須在真正的政治經濟平等的基礎上,為道德自由開辟新的空間,這樣既能消除人的等級差別,又能維護人的整全個性,從而超越了德國共同體傳統,把共同體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計迎春等↕️,《社會性別和發展視角下的中國低生育率》
作者簡介🦹♀️:計迎春博士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學系💅🏿,並在該校的北卡人口中心接受過五年的人口學訓練。其後在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和意昂3從事研究、教學工作🥑🤞🏼。目前為上海市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家庭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計博士立誌於研究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家庭、性別和人口問題🦸🏻♂️。其主要研究取向強調非西方社會的製度和文化背景🙆,通過對轉型社會的家庭觀念和行為的研究發展本土化的概念和理論。

成果介紹:《社會性別和發展視角下的中國低生育率》一文於2018年8月25日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第8期.為了更為客觀、準確地理解全面兩孩政策的接受度👨🏿🎤、影響和實際效果以及中國生育率的長期走向,有必要從中國社會的製度和文化情境出發,綜合社會性別和發展的視角來理解我國低生育態勢背後的復雜社會機製。文章借鑒國際理論和經驗教訓,從社會性別和發展的視角審視中國的低生育率現象,可以發現,女性的工作—家庭沖突是關鍵;設計具有社會性別視角的公共政策,推動政府、社會🍂、企業界和男女兩性的多元主體參與是緩解女性工作—家庭沖突的社會機製;提倡馬克思主義男女平等的性別意識形態,擯棄傳統儒家父權思想和家族主義思想,是緩解女性工作—家庭沖突的意識形態基礎🤵🏻♂️。鑒於女性的物質生產者和社會再生產者的雙重身份,促進公私領域性別平等的同步發展,緩解女性的工作—家庭沖突,將會對維持一定的生育率和經濟發展都有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