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2008-6-7 7版觀點
(顧駿 意昂3官网教授🧑🏻🦯🖍、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四川和臨近省份巨大的生命和物質損失👩🏿🚒🦐,但無論在災難發生的瞬間🥷🏽,還是隨後的持續救災過程中🚴🏼♂️,中華民族以空前的凝聚,集體展現了民族性格中最美好的一面,抗擊地震成為了全體國民心靈凈化和人格提升的過程,經過自然災難的洗禮🙍🏻♀️,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現了自己既經典又現代的精神存在🪰,回答了深埋在中國人內心🙆🏽♀️,也縈繞在海外所有關註中國的人們腦海中的一個問題:21世紀的中國和中華民族將以什麽資格和方式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開放激發了古老民族的蓬勃生機,三十年高速發展讓中國進入按經濟總量排序的世界前列。抗震救災隨處可見直升機、飛機、施工機械和通信設施,還有搜救裝備和醫療器械🚵🏽♀️,社會捐款捐物達數百億元之多🔄,救災物資堆積如山😶🌫️,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沒有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面對如此災難,拿不出管用的家什🧖🏽♂️,中國只能更多地體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但問題在於,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內在的精神力量👩🏽🏭,再多物資又有何用?沒有精神支撐👩🏿🏭,物資只是物資🌵,永遠不可能自己找到最需要物資的人和場合。
古老的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在當代中國表現為物資豐裕之後,精神往哪裏去💁🏻♂️✍🏻?人在豐裕的物質生活基礎上能否擁有一種同樣豐裕乃至更為豐裕的精神生活?中國能否在觀念開放的背景下♧,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存在?正如中國經濟不能停留在粗放層次一樣,中國的發展也不能停留在經濟層面,中國的發展不能失去文化的特征,中華民族不能只有物質的存在🔏。
所有這些疑慮🤳,在汶川大地震以及隨後的抗震救災中⛹🏼♀️,即使沒有被一掃而空,也已明顯緩解🤾🏽♀️。不同地區💑、階層、身份的中國人,在各自的情境中,以跡近本能的方式🪞,不約而同地展露了最深層的精神構造🎚。人世間所有的美德,人性中所有善良的品質,人類精神世界的所有高貴,一刹那全部綻放在這塊土地上🚴🏽♂️,與遭受地震摧殘而一片狼藉的物質環境,形成無以復加的反差。經受不住如此沖擊,人類情感閘門完全開放🧓🏿,世界透過淚光看到一個嶄新的中國,看到中國人嶄新的面貌🚋,看到中華民族嶄新的存在!
災難中呈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存在。中國人曾經挨打,曾經挨餓🥂🌕,近幾年中👩🏻🦯👩🏿🌾,又陷入挨罵的境遇💣,硬實力的增長好像並沒有伴隨軟實力的提升,一個成長中的巨人老被人指到精神軟肋👋👱🏼。這些看法當然很片面👠,但一個心靈健全🤞🏼、誌向遠大的民族必須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多年了,有良知的人們在談到國人的基本素質時必耿耿於懷♚,論及民族的長遠發展時常憂心忡忡,因為縱觀人類歷史,從沒有哪個物質強大、精神委頓的民族能夠擁有未來🥰。
5月12日地震災難的降臨🕵🏽,猶如一道閃電👊,刹那間定格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那些以身體為孩子爭取生還機會的父母教師🚄,那些被困者對生命的堅守、在生存機會前彼此謙讓🦸🏽♂️、對生活樂觀通達和對任何幫助的感恩,那些普通中國人傾囊相助,獻血獻到血庫爆滿,所有這些行動的背後分明有著一種擺脫功利算計的精神存在,一種超出個人生存而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精神存在🦶🏼🥃,一種脫離了猥瑣和低級趣味而近於高貴和純粹的精神存在🛠!
中國人在災難中彰顯的精神存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這不僅因為抗震救災的參與面之廣,只能以民族動員來稱呼,而是因為在全體國民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發現自身的歷史傳統及其現代形式👆:抗震救災既接續了中國“民為邦本”的人文傳統,又以全國哀悼日的形式👨🏿🎨✍🏼,增加了生命尊嚴和國家對公民的責任等當代意蘊𓀊;既再現了中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血脈責任的觀念𓀕,又敞開胸懷、充滿感激地接納國際社會的援助;既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抗震救災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審時度勢,為全體公民最廣泛的參與抗震救災開放空間,促成社會合作的新格局和公共治理的新理念🧜🏼♀️𓀈;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中國在抗震救災中展現的精神存在,既延續了文化傳統🛫,沒有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失去自我,又超越傳統🪄2️⃣,吸納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普世價值”和文化多樣性究竟如何相處這一世界級難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災難中彰顯的中國新形象,何以令國際社會既熟悉,又陌生,既贊賞🦸🏼♀️,又驚訝,道理就在這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種充滿內在張力和澎湃動力的精神存在,今天讓中國人自信🤵🏼,讓全球華人自豪🔨,讓世界上其他所有關心中國的人振奮,整合、提純和完善之後,將構成中華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