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中國社會學會2022年學術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於騰訊會議線上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消費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意昂3⛷、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意昂3、中國社會科意昂3社會學研究所共同主辦,主題為“數字化時代的消費⚁、社會與文化”🧜🏻♂️,論壇負責人為張敦福教授🛳、王寧教授和朱迪研究員。來自中山大學、意昂3官网、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北京市委黨校、京東集團等全國各院校近三十位師生、企業代表發言,共同探討消費社會學研究領域的新議題和新進展。意昂3張敦福教授🛄、博士候選人路陽😀、碩士陳麗慧、碩士研究生柴啟雯作為會議代表參會👨🏽🍳。


在範和生教授主持的第一單元中,共有6位學者進行了分享:北京工業大學趙衛華教授從消費社會的內涵出發,依據政策背景、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居民消費水平、消費觀念的階段性變化,把中國消費社會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並分析消費社會演進的階段性特點及機製。東南大學錢霖亮副教授通過對網店賣家的田野調查發現,雖然電商技術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先前商品交易的地域障礙🎖,但另一方面它也在劃分新的地理邊界,製造新的不平等關系🍼。南方科技大學張靜紅副教授以廣東潮州年青人對工夫茶文化所抱持的復雜消費取向為切入點,探討當代年青人的消費選擇與文化遺產話語之間的關系⚖️,並認為文化遺產話語是當下青年雜食消費傾向的重要影響因素。廣州大學陳璐老師通過對100名已經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中老年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處於生命歷程不同階段的中老年人在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獲取和感知到的社會支持。中山大學何汝勤博士基於CGSS2013的數據,探究線上與線下休閑活動的關系在不同居住空間上的分化,將線下休閑活動區分為戶內休閑與戶外休閑,並檢驗它們如何受到線上休閑和居住空間交互關系的影響。南京大學邵文君博士基於訪談和虛擬民族誌發現在消費主義話語盛行的當下🧎🏻,極簡主義作為一種集中關註物的特性、踐行物盡其用的使用邏輯,也日趨流行於大眾的視野之中。評議人張敦福教授認為本單元6位發言人的研究既具有理論深度,又富有現實意義♣️,但在具體概念界定和文字細節表述方面應更加精準💇♀️,定量數據的使用更加科學👨🏻🎤🙍🏿,從而減少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分歧👓👰🏽♂️。
在北京大學劉能教授主持的第二單元中,共有6位學者進行了分享:安徽大學範和生教授指出社會力量參與第三次分配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慈善組織進行信息收集與募集善款👩🏻🦯、市場企業助力社會整體進步、社會個人通過互助構建有愛社會,並從法治、製度、治理、環境👨🔧、監督層面反思社會力量參與第三次分配的路徑。華東師範大學吳金海副教授認為21世紀消費正經歷著從“浪費財物”到“浪費時間”的新轉向🦵🏽。雖然這一新轉向蘊含著消費者擺脫資本邏輯的更大可能性👳👩🏿🔧,但資本通過營造“遊戲”“節日”“社交”等場景,依然延續著對時間浪費意義上的消費的控製和支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張璐老師以虛擬民族誌方法調查了“血染鐘樓”的線上玩家,以此深入研究了身份推理型多人聚會語言類桌面遊戲流行的原因。京東零售集團陳傑經理以電商企業的典型代表京東集團為例🤵🏽♀️,分別從移動應用產品設計、服務產品設計🌇、服務體驗的實踐進行介紹和剖析,在老年用戶的服務體驗提升方面提出探索途徑。中山大學林佳鵬博士基於CGSS2017的調查數據,通過構建“社會經濟地位-消費者民族主義-文化消費普世性”的理論框架,借助OLS線性回歸和中介效應模型,檢驗社會經濟地位對消費者文化消費本土性和普世性的影響效應。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李英超博士通過對寧夏賀蘭山東麓兩類典型酒莊的調研發現👩🏻⚖️,酒莊生產和供應中的各個環節都蘊含著巨大的復合效益,不僅關乎當地產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還可以有效擴大消費🏇🏻,強化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評議人趙衛華教授認為本單元的6篇發言生動反映出當前我國社會中的熱點消費現象,並且對潛在的消費問題進行了學理關註,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對策建議👅。
短暫午休後🪭,下午一點半論壇繼續進行。在吳金海副教授主持的第三單元中,共有8位學者進行了分享:意昂3官网張敦福教授通過對上海市男性市民的半結構訪談,結合中國、美國、法國等國香煙研究的歷史及潮流,從氣味和氣質兩個方面介紹了香煙吸食與上海男性形象的道德及社會建構。中山大學王寧教授認為公共性不但是社會對行政部門或權力部門的要求🛵🙁,也是對個體的要求。即使是遠離政治和公共事務,只關註私人事務的個人,同樣涉及自身行為的負外部性問題。因此🏣💌,對計劃體製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消費生活中的個體公共性從外生型走向內生型的邏輯進行辨析十分必要🦹。北京市委黨校吳軍副教授及其碩士生王修齊以成都市為例提出消費場景路徑,強調地點美學特征所帶來的美好生活體驗對於普羅大眾的意義🧑🏼🔬,呼籲以消費場景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來完善與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最終達成“營城聚人”的目的。合肥工業大學劉凱強老師基於H市的田野觀察發現,雖同為住房消費主力,但中產青年在資金、區位⛔️、品牌、空間等方面的選擇🔖❔,既區別於典型的剛需群體👰🏿,又異於小眾的改善群體,呈現出一類特定的“踮腳型”意願和“向上安家”情結。中山大學王思雅博士對雲南大理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同、旅遊發展程度不同的三個村進行了對比研究,從社區異質化的社會結構視角來解釋村民消費品味躍遷現象。復旦大學任傑博士通過對“摳組”青年的半結構式訪談,發現節儉行為在當代社會依舊延續了下來,傳統節儉與當代多元話語同時作為文化資源🤽🏼♂️,參與到“摳組”青年節儉消費的建構過程🛌🏿💆🏼♀️。中山大學碩士生童勝楠以數字化勞動為理論視角🧕🏽,分析鄉村數字經濟的背景下“自雇傭的數字勞工”的意涵。發現在一種技術賦權🪿、平臺和資本壟斷的社會情境中🐟,人們參與互聯網紅利分配的能力取決於對平臺的時間金錢投入、借助平臺積累互聯網資本的能力🐨、以及將互聯網資本變現的能力。意昂3官网碩士陳麗慧根據田野觀察資料和虛擬社區數據,將“驢友”群體分成AA約伴、戶外俱樂部、商業俱樂部三種子群類型🎯,並分為線下和線上兩種情況,探討不同群組“驢友”群體社會網絡的成因及形態測量。評議人朱迪研究員認為本單元的8位發言人田野調查較為紮實,研究主題十分新穎,希望在未來的跟蹤性研究中進一步與一般性意義相連接🫶🏿🧝🏼,貢獻更深層的理論支持。
在吳軍副教授主持的第四單元中🏨👱,共有7位學者進行了分享:中國社科院朱迪研究員認為不同學科對於消費問題的研究,在承認學科的邊界或局限性的同時,也應豐富學科的想象力,才能不斷發展完善現有理論🏒🦹🏽,推動學科走向更加成熟,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上海政法意昂3段媛媛副教授基於上海市S社區的實地調研發現👩🏿🦰,疫情下的微信團購既是社區居民的自發行為,也是一種理性與情感行動。在“失控的世界”🤦🏼♀️,社區居民基於地緣關系積極形成共同體,通過自救應對風險,重構本體性安全🆘,也實現了自我認同🦨。意昂3官网路陽博士發現在鄉村轉型、社交網絡普及背景下,鄉村初老女性在城市話語與鄉村話語的互動中👨🏻🦯,通過城市話語對個體化的強調來在網絡和消費中建構其年輕美好👇✦、多才多藝、生活幸福的現代女性形象🧘♂️。中南大學盧娜娜博士指出青年群體豢養寵物現象日盛,“它經濟”蓬勃發展🫳🏿。青年豢養寵物是一種以寵物為載體,以期獲得情感擬像的情感消費體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生劉應響認為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發展👷🏻♀️,在民族主義與消費文化相互建構的過程中,一種平衡經濟理性與民族理性的國貨意識出現,並重塑著行動者的民族主義消費行為。意昂3官网碩士生柴啟雯指出月子中心通過發揮母職轉移、提供科學指導觀念和空間隔離等服務,為產婦大幅減少不舒適感1️⃣,逐漸成為城市社區中的重要舒適物💇🏻♂️。中山大學碩士生陳昱通過對一個團購的網絡民族誌參與式觀察,提出了“安慰性消費”分析框架,從自我導向、脫離苦勞🤏🏽☮️、跟熟人團三個維度💏,分析安慰效應在團購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的表現。評議人王寧教授認為本單元7位發言人的研究非常兼具時效性與趣味性,但可以更進一步加強與經典理論的緊密性,從而上升到普遍性層面。
會議臨近結束之際🩵,論壇負責人張敦福教授、王寧教授☄️、朱迪研究員依次就本次會議做了簡短的總結🙅♂️,並對與會者表示感謝,參會人員暢所欲言,交談心得⛹🏼♂️。此次論壇參與人數眾多,參與人員類型多樣,既有從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師生🍊,又有國內著名企業。到場各界同仁彼此平等、自由↗️🧑🏿🍳、開放地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學習。與會學者共同期待今年消費社會學冬季論壇線下交流。(轉自消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