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聖馬丁大學藝術與科學意昂3社會與人類學教授大衛·普萊斯(David Price)👨✈️,在人類學史的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1985-1990年擔任馬文·哈裏斯的調查助理。1993年獲得弗羅裏達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學位🍣📚。

從2020年的研究生金課《人類學史》開始👍🏻,到2021-22年冬季學期,在校國際部核意昂3的支持下🙉,又再次開設全英文研究生課程《人類學📳:歷史、理論與方法》👳🏿♂️,邀請2020年“金課”邀請過的老朋友大衛·普萊斯(David Price)全程教學,線上線下結合🧸👨🏿⚖️,較之“金課”更大的挑戰是合作完成人類學史的系統性教學。很幸運,這門更具實驗性的研究生英文課程圓滿完成。參與課程的人類學🏊🏼、社會學等專業的研究生展示了他們的勇氣、膽識和英語口語的才華。部分同學的成長迅速,表現在口語表達和與普萊斯的學術討論等環節。作為任教者🧑🏽🚀,能夠感知到他們的成長甚為欣悅。普萊斯也感嘆道📀👇🏿,同學的英文發言質量整體上比他教授的美國學生還要高👨🏿🎤。這雖然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但無疑是對課程參與的肯定👱🏽♂️。另外也有平均一百到二百多名網上學友聆聽該課📖,期間中央民族大學黃瑜教授與意昂3体育同事汪慶華教授參與了課程互動,貢獻了他們的知識和智慧。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關於社會學和人類學思想歷史的詳細概述😙,並重新檢視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理論分野🤵♀️。
借《人類學:歷史💫、理論與方法》研究生課程的平臺,普萊斯以冷戰人類學為核心,綜合考察兩百多年的西方人類學發展史,將他的三部巨著融合、綜合到人類學史十講中,從理論源流、國別人類學的顯現等西方人類學的興起到以後現代主義為標誌的西方人類學的衰落,系統展現了西方人類學史的全貌。其中🏄🏼,政治經濟維度構成他寫史、講史和論史的鮮明特色。這一學科史分析特色是循序漸進展開的,從二戰應用人類學的廣泛參與到麥卡錫主義對進步人士的打壓再到冷戰期間人類學家的深入參與卻深陷田野倫理泥淖之中爭議再起🚵🏽♀️,可以說依循普萊斯的戰爭與情報三部曲其敘事張力由弱到強🎨👨🏻💼,一直到“大棒加紅蘿蔔”的美國霸權反諷🕍,將該課程推向高潮,引發讀者深深的共鳴。其次🚴🏿♀️,政治經濟的批判維度也讓普萊斯對古典人類學和現代人類學的論述頗有新意🏄🏽♂️,例如另外一條主線的顯現🆖:摩爾根的進化論是怎樣產生的🟡,在博厄斯的文化特殊主義占據美國人類學學科體製主流的過程中受到壓抑和排擠,又在二戰結束後在斯圖爾德和懷特的推崇下以新進化論的邊緣性理論思潮悄然興起、後終於在沃爾夫📔、西敏茨等弟子的努力下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普萊斯反復邀請讀者前後對照思考問題、使學科史形成互文關系。
普萊斯深受他的老師馬文·哈裏斯的影響🙆🏼♂️,不僅僅是哈裏斯秉持的兩種史觀之一的當代主義的影響👰🏽♀️,而且哈裏斯的學科史著作也啟發了他。馬文·哈裏斯撰寫的第一本書《人類學理論的興起》(被他的學生戲稱為“RAT”)是“當代主義”的學科史路徑,生前最後一本書《文化理論與後現代主義時代》則是對後現代主義的全面批評,將其看作是人類學的衰落🫸🏽。普萊斯繼承了馬文·哈裏斯的史觀以及追溯學科史的古典主義源流的寫作思路,他在馬文·哈裏斯的基礎上形成洋洋灑灑的人類學古希臘羅馬哲學和自然科學之根的開篇演說,包含了豐富的史前史內容。他還親切地回憶起在佛羅裏達讀博期間,馬文·哈裏斯給研究生上課時的輕松愜意的家庭氛圍。就西學而言,相較於美國人類學突出的反叛與創新傳統⤴️,師承關系亦非常重要😑🕒。其尤為精彩的是最後一講🤵🏿♂️,對後現代主義興起的背景👨🚀🤸🏽♂️、語境做了詳實介紹🔕,作為人類學衰落的標記🪽😜,後現代主義內部復雜的演變,後現代主義之後何去何從🤵🏽♂️,普萊斯給出了政治經濟批判視野的審慎回應🪥。他坦言:任何當代學者都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課程內容之外⏪,應同學寫作需求,普萊斯還專門抽出時間做了一個簡短的寫作經驗分享。其精髓大有“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起身”的妙處🤠,其次還需要“厚臉皮”精神,編輯拒稿一千次👩🏻💼,我繼續投稿不回頭——直至開辟自己的一方新天地。
此次課程意外地收獲了中國經驗與西學的碰撞與交流,普萊斯不了解中國人類學的歷史與發展🌪👴🏿,但是他鼓勵同學們帶著課程收獲的人類學史理論視角重新來看自己熟悉的歷史與經驗,“轉熟為生”,進入中國人類學歷史與發展的研究領域。這些碰撞與交流包括潘光旦對日本侵華戰爭的譴責和學科抱負🦍,史國衡的《昆廠工人》包含的深切的勞工階級同情,他的調查報告警醒後人對錫礦和錫產品的註意,滿鐵慣性調查的雙重用途的檢視與反思、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民族大學探索的民族學理論範式逐漸成熟⛵️,又在“民族識別”中發揮了有效的邊疆治理作用等等中國學科史經驗的敘述與反思,形成了雙向的時代對話關系。難能可貴的是,師生雖然物理時空相距甚遠,但是卻因為互聯網而共享同一個時空。互聯網條件的支持讓理論時差有所緩解,尤其是師生共同探討“時事”🧗♂️,交換基於不同國情的個人意見,讓思想的對話與信息交互作用能夠形成一種共時關系從而創造一種實質意義的集合(assemblage)效應。沒有課程創造的實驗性聯結,追求集合的學科目標無異於空中樓閣。(馬丹丹)